《法華經 化城喻品》集諸聲聞 為說一乘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6010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101集

慈念眾生如親最愛想,
悲心付出無怨無尤悔,
得見眾生安隱喜樂相,
衷心喜悅不可為言喻。

如來說布施得大富,
說持戒如淨潔明珠,
說忍辱得離諸瞋恚,
說精進得具諸功德,
說禪定得息諸散亂,
說智慧得捨諸煩惱。
如是種種開化眾生,
莫不為令超脫苦輪,
得諸法樂心大自在。

佛陀慈悲,念眾生就如他最親、最愛的人來想,沒有一個眾生不愛。從塵點劫以來,無限量的生死中,佛對天下眾生都一視同仁,沒有一個人他願意捨棄;因之我們尊稱佛為三界導師、四生慈父。這是佛的慈心,希望人人能夠造福得福,這是慈。

「悲心付出無怨無尤悔」,這是佛陀的悲心,「同體大悲」、「人傷我痛,人苦我悲」,就如母親對待孩子,孩子身苦病痛,當父母的願意為孩子付出一切,無悔無尤。這就是大慈無悔、大悲無怨,這種無怨、無尤、無悔的心,叫做大慈悲心,也是佛心。

佛心見到眾生安穩喜樂相,眾生歡喜、快樂,沒有煩惱,沒有苦難,已經得到安穩了,就是佛最歡喜的。眾生平安,眾生安穩,眾生脫離苦難,這就是佛最歡喜的事情。

佛陀生生世世乘如是法來人間,教育我們要布施,布施得大富,這就是慈,希望眾生能夠造福在人間。梵天王所修的是上上善,已超越世間人所造的善,因此他所享受的是清淨梵天的富有。

不只是上上善,佛又常常在人間說戒,人人若懂得持戒,就如淨潔明珠;在人群中用清淨心去付出,造善、造福而不受人間煩惱所污染,如一顆淨潔的明珠一樣。

佛陀不只教導我們要持戒如淨潔明珠,又「說忍辱得離諸瞋恚」,教我們要懂得忍辱,去除阿修羅的習氣。眾生與眾生互相造業,都是從一念瞋心起。人間若要和平相處,唯有忍辱;人與人之間要和睦,也是忍辱。

佛陀又教我們要精進,「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」,在時間,在空間,人與人之間,可以成就人與人互相造福,互相行善。我們若能精進,就具足諸功德,一切的善、福業都是在精進中得來的。

「說禪定得息諸散亂」,人人的心都是很散亂。發心很快,但是境界一來,那念精進、忍辱的心,很快就散失掉了;因此,我們需要修禪、修定。定就是不動搖,我們的心正念,又能堅定心志,自然息諸散亂。

佛又為我們說智慧,智慧就是捨諸煩惱;有智慧,才懂得將煩惱捨除。什麼是真,什麼是虛幻,唯有智慧能讓我們清楚分明,能了解是非對錯。

「如是種種開化眾生」,導師,要帶領我們經過那條險難的惡道,教導我們如何去除無明,穩定心志,教我們行六度萬行。這是佛種種開化,如導師一樣引導我們,「莫不為令超脫苦輪」。

佛陀來人間一大事,就只為了一項,眾生不要繼續六道輪迴了,不要還在六道四生的生死中,希望人人趕緊超脫;這是佛陀生生世世教育眾生的目的,無不希望人人「得諸法樂心大自在」。希望我們人人每天都薰沐在法海中快樂生活著,讓人人心無煩惱,每天都是大自在心。

我們若能體會佛心,了解佛陀引導我們要經過坎坷的道路,我們就要跟著佛所說法,好好地將法入心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