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5123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100集
菩薩為諸眾生無明造諸惑業,
而受生死逼迫之苦沉溺惡道,
除諸不善之法至善處獲安隱。
因為眾生無明,造了很多惡業,善惡雜揉,在五趣雜居地受盡生死逼迫的苦惱,而沉溺惡道。菩薩內心湛然清楚,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,生生世世「常與師俱生」。
之前提到,塵點劫以前,大通智勝佛入靜室,十六沙彌升座說法,有緣的人各自跟隨十六沙彌座下聞法。十六沙彌中排行最末的就是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的過去生不斷發菩薩心,上求下化,累生累世所看的眾生,都是無明造諸惑業,而受生死逼迫之苦。
這種苦,就是浮浮沉沉;有時說法,眾生歡喜接受,安穩修行,但時間一久就又忘記了,來生世再沉淪,累劫循環不已。
過去生聽到法,有信心,但是信心還沒有很透徹,生命結束了;在過去生與他在世時所造作的無明,還是隨緣受生去了,後世再受熏染,外面的境界不斷襲來,慢慢地又再回歸無明的本性。
菩薩是累生累世,釋迦佛還未成佛之前,塵點劫以來都叫做菩薩,不論他是否在法身菩薩中,或者在人間來回,現一樣的身形,他所行的都是菩薩道。還未成佛之前,願意為眾生付出,都叫做菩薩;有法身菩薩、新發意菩薩,法身菩薩就是法永遠不變在心中。
人人都可以當菩薩。「菩薩為諸眾生無明造諸惑業,而受生死逼迫之苦沉溺惡道」,這是菩薩長久以來所接觸的眾生。為了「除諸不善之法」,菩薩為了除去眾生所造作的惡因、惡業,他就不斷要來人間,去除這些眾生的不善法,讓他完全了解。生生世世要追隨這些眾生,從聽不懂教到他懂,要讓他能接受、了解,這是很累的事情。
「除諸不善之法至善處獲安隱」,菩薩不忍眾生受苦難,一直在人間苦難的地方,不斷要來引導眾生,除諸種種不善法,要用很長久的時間為他們牽引、說法。只是眾生剛強,要如何約束?實在很不容易。只有一個目的,希望眾生能入善處,到安穩的地方,不要再起起落落。
佛法要聽入心,從凡夫此岸到菩薩彼岸的境界,才是真正安穩的地方。雖然人間多險惡,卻是菩薩的心很自在,能為人作導師,來來回回在險道中,引導人人入於善處,到安穩的地方。這都要深心信解,法要入心,才能安穩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