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化城喻品》 以法入群 消除煩惱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5121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083集

佛陀知眾生心,
懈退乏承擔力,
自心生疑自棄,
怯弱生懈怠想,
立願歷塵累世,
增修萬行方成。

佛陀知道眾生的心思見解,已經欠缺那一分承擔的力量,而生起懈怠退轉的心;此所以眾生只想獨善其身,想要自度、自了脫,不顧天下眾生的苦難,這就是懈退、懈怠,心中起了疑惑,而退失發心立願的心。

人間苦難偏多,知道苦,自己只想了脫生死;卻是佛道長遠,要經過這麼漫長的辛苦過程,也就畏難裹足不前。這就是眾生只顧自己,不顧他人。就如現在氣候變遷,明顯的災難偏多了,原因出在人心很浪費、奢侈,生活很奢華,就只知追求享受,貪圖利益。

明明知道,很簡單就能解決的問題。但是,人人就是「自心生疑自棄」,這種「怯弱生懈怠想」,沒有人有勇氣和魄力降低經濟利益的追求。「佛陀知眾生心」,了解眾生的心態,知道眾生只為自利,怕辛苦,所以懈退,缺乏這分承擔的毅力、勇氣,這是「怯弱生懈怠想」。

佛陀要我們人人立願,因為佛陀也是經過塵點劫,久修梵行過來的。佛陀的教育是要正本清源;我們修行,要有信心接受佛陀的教育,不要再有疑惑。只要我們心念清淨,煩惱去除,一念心即是佛的本性。

我們若只是自利而已,眾生還是沉迷在苦難中,我們救了自己,雖然能夠斷生死,但是還有塵沙惑未盡,未來同樣還是會來人間;未來的人間被破壞了,那時候的苦會更苦。所以,佛陀鼓勵我們要入人群中去,從前的賢達也如是說,先人後己;我們要先成就別人,將自己放在後面,其實這也是真正的成就自己。

我們要立願,不怕時間長,只要盡心力,人人透徹了解,儘早成就,自然我們也就成就了。「立願歷塵累世」,歷塵點劫的時間,歷盡天地遼闊的人間,我們將這分愛,很開闊地撒播出去,愛的種子遍功德林,生生世世「增修萬行方成」。

在人群中,我們愈了解人間的煩惱苦難,就愈增加智慧。所以我們更要立願,不論時間多久,要入人群中增修萬行。唯有在人群中,才有機會多了解一分的煩惱,就增長我們一分的智慧。我們要用方法入人群,自然智慧就能慢慢增長,煩惱就漸漸去除,大家要很用心立願、增修。

總而言之,佛法是應世間而來,我們應該用心印證佛法於現代,時間來不及了,我們要趕快面對現實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