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化城喻品》 出於三界 漸近佛慧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5121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084集

小根機受小教執小畏大,
佛慈隨機逗教應機施大,
法性如水湛然隨方就圓,
菩薩破無明惑漸近佛慧。

我們修學佛法,根機到底是大是小?「斯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。相信每個人開始都是發大心、立大願,但在短暫的過程中,習氣不改,煩惱難除,又怎能成佛呢?佛陀用智慧觀察人性,雖然人人本具佛性,卻是人人都有熏習過來的煩惱無明。

佛陀了解眾生根機,他要用很大的耐心、愛心陪伴,累生世,塵點劫來,不斷在人間。「小根機受小教執小畏大」,因為眾生根機小,他用小教來引度、鼓勵,從利己開始,讓大家了解苦、苦、苦。這個苦,人人最容易感受得到;世間事十有八九都不如意,這就是苦。

佛陀分析,愛恨情仇等等,各人的習氣、見解、各人的薰習,還有人與人間的對立,這是「集」的道理。為什麼我跟他會有這樣的仇?明明互不相干,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仇與恨呢?

佛陀就說,過去所造的是因,得來今生的結果。大家聽了,「原來今生會感覺如此之苦,是因為過去生在人與人間埋下的遠因。」佛陀教導:「若要滅苦,就要修行於道。」

「佛慈隨機逗教應機施大」,他就隨眾生根機,應他所需要,佛陀就為他解釋,教育他,讓他能受用。不過,佛陀更希望大家要轉小為大,放下自己,要入人群中去,才能體會真正的煩惱無明、愛恨情仇,這個交結的源頭就在人群中。

因為如來本性人人本具,佛陀就要觀機逗教,然後應機施大。「法性如水湛然隨方就圓」。人人都有法性,這個真如本性,就如清淨的水一樣,只要給他法,他就能隨其根機、本性來接受,這種「隨方就圓」。

法水要一直浸潤到對方的根機能深心信解,再回歸初發心的那一念,就是真如乍現的時候,就如聽到法很歡喜,發心立願利益人群。

其實,人人內心所含藏的都是與佛同等,可惜發心時間短暫,佛陀只好隨他們的性,只要有因緣將他牽引進來,堪得承擔大任的人,佛陀就不斷讓他與人群合一。法水是很普遍,平等施教,要看你是大樹,還是小草?大樹接受的水分很多,小草能接受的水分就有限。

「菩薩破無明惑漸近佛慧」,菩薩要用很長久的時間,累生世來破除無明惑,這樣漸漸接近佛慧。修行者也要有這樣的耐心,發心立願,生生世世,追隨佛的教法,入人群中再歷練;看看別人,才能真正了解自己。

佛法在人間,無時不是佛法,無物不是法,一接觸全都是法;只要我們有心,人與人之間,事物與事物之間,無不都是道理,道理就是諦,諦就是法。諦理,這個道,就是我們要好好用心的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