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5121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085集
觀察諸法體性不生不滅;
慧心安住忍心堅志不動;
深思細觀法性本無生滅;
信解真實法心安住澄寂。
「觀察諸法體性不生不滅」,不論是內自的心性,或者外相一切的性,我們要好好地反觀自性。佛陀的教法既深邃又廣闊,我們要很微細地用心觀察,那個總相的法、道理,與它的體性。
諸法體,一切的法,一切的道理,本來無體無相,卻是它有不生不滅的體性存在。我們所看到的是人外在的形相,或高或矮,或胖或瘦;人人本具佛性,佛性在哪裡呢?法的體相,我們看不到;看到的只是外面的身形,無法看到內在的真理,體相看不到。
但是,大家一定要堅定深信:佛性不生不滅,佛性就是真如,真如人人本具。從塵點劫以前一直到現在,不增不減,不生不滅,人人本具。
常說四大不調,現在應該說五大不調,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,還多一個「空」,就是這個大空間,我們看不到;不過一切物理、生理,都在這個大空間裡。我們所看到的大空間,什麼都沒有,就因為什麼都沒有,才會生出形形色色的物質出來。這個空性就包含一切道理存在,空中妙有!
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人與人之間也有一個空,彼此的距離是寬,還是窄呢?倘若大家都擠在一起,周圍就會騰出一些空間。可見,法體性相不滅,這個大空間永遠都在,不論地球如何改變,還是不生不滅。
真如本性也是一樣,不論我們的身體如何改變,從孩童的身體,隨著時間消逝,變成老邁的身體,真如都是一樣。不會因為老來罹患失憶症,就消失了。
人與人間的互動,要看我們的心性。到底是定性的慧根,或者不定性?隨著人間的煩惱、無明浮浮沉沉,我們內心若隨著境界起伏不定,一旦年紀大來,恐怕又糊塗了。
所以,我們學佛要用真誠的心,學佛的智慧,將法入心,內外一如。佛陀指引我們,法是這樣行,我們朝此方向尋覓,找出這個法的道理。法的性到底是在哪裡?真如與外面境界要互相契合,我們要用的是慧心,好好用心去體認法性,才能夠了解法。
佛陀告訴我們,相,本來就是無常體相,既然形成出一切相,它是變遷、無常的,有壞空,不是真實,我們要用慧心去體會。我們若能契合契理,自然就增長一分慧。
「慧心安住忍」,我們修行在六度中,不能缺少「忍辱」。在人群中,你要度人,必定要承擔起責任來。人與人間,不如意事十有八九,要發心立願,心與法能契合起來,這一念慧心,一定要安住在忍;要有忍的功夫,不論世事如何變遷,這個理,絕對是不變的。「慧心安住忍」,我們的慧心唯有忍才能安住不變。
「心堅志不動」。《無量義經》有說:「志玄虛漠,守之不動」,我們學佛要時時「深思細觀法」,法性本無生滅,非常堅定,如虛空一樣永遠不變。我們要很微細、很深入,好好地用智慧觀察人世間的一切。這個性本來就是不生不滅,這是不變的道理。
「信」,要深信,「信解真實法」,我們要用深心來信解,我們的心不只開闊如虛空法界,且又很深,深到無法測量。我們的本性,要有這種深心信解,這是真實法。
「心安住澄寂」,我們若能深心、信心,自然真實法與日常生活不會分離,就不受無明指引,而是真如本性讓我們體悟佛的道理,體悟自己的覺性。真實法,就是「安住澄寂」。「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」,就是我們的心所要安住的境界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