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化城喻品》 惡道險難 應去應度

0觀看次
A- A+

 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51107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081集

譬二乘人初聞大教,
隨即忘失流轉生死,
世尊施權設方便教,
令斷見思惑煩惱障,
暫證偏空以為止息,
然後到於究竟寶所。

無量數劫以前,我們曾聽過大乘法,也有發大心,卻是所聽聞的大法已經忘記了;今生此世再來人間,再聞大教,很快又忘記了。生生世世聽法、發心,但是還未完成,又再到下輩子;世代紛擾,容易被誘惑、忘失了。今生此世再聽聞佛法,同樣還是很陌生、很生疏。

過去一直聽小法,知道世間苦難偏多,自己也感受到了,世間真是苦;所以佛陀說苦諦道理,一說就能了解。佛陀再分析,集一切種種煩惱,複製無明,不斷來生死,大家就怕了。苦的道理來自「集」,「集」的源頭就是無明,因無明而起心動念。所以,現在要能去除無明,就要趕快修行,不要再與人攀緣,這是他們的偏解了。

佛陀先讓他們了解生死輪迴,苦難的道理,再慢慢誘引、帶領他們。「世尊施權設方便」,他們若能知苦就懂得要脫苦,自然不會再造作惡業。所以,佛陀暫時用權教,希望人人「令斷見思惑煩惱障」,要斷這些見思惑、無明煩惱的障礙,修行的過程,就要好好地練心。

心若練不好,一點點偏差,「差毫釐,失千里」。佛陀盼望人人趕緊斷除無明,漸進再漸進,人人都能守好自己這念心,不要再去造惡業。由佛的聲音入耳根,了解在內心,就是知苦,不敢造惡,這是初機的聲聞、緣覺修行的過程。

漸漸地,「暫證偏空以為止息」。修行到緣覺,他能緣外面境界,隨順佛陀的教法說無常,分析天地之間一切都是空法,在《般若經》中體會一切皆空。所以,他來到一切皆空了,所有的形相是無常、短暫,是幻化,他們知道空的道理,「以為止息」,就以為:「我都透徹了,這些『有』的東西,分析到底,什麼都沒有,我了解了,我已經滅度了。」就這樣「以為止息」。

佛陀知道大家的根機已經停滯下來了,佛再鼓勵大家,倘若止息下來後,大家還要再向前走,因為「寶處在近」。你們要能修行到透徹、了解佛的真理,就要到究竟的寶所去,那個究竟寶地才是我們要去的目標。雖然過程難免驚險,其實,目的地永遠都是平安、安穩的地方;若能去到安穩地,不論去與來,都能很自在。佛陀就如一位導師,用很長的時間在度化、接引我們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