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化城喻品》 化城非實 能通寶所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5110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078集

是眾生各懷寶藏,一念輕動入迷途;
施權喻化城寶處,遙望寶所就在近;
此城非實如權道,能通寶所可依止;
以譬究竟滅度法,依方便直至寶所。

人人各自都懷有寶藏,一念輕動而入迷途。明明佛陀向我們說,眾生皆有佛性,都具足真如本性。無始以來,這個本性真如都與我們同在,不論幾生世輪迴在四生五道,一切不同的身形,真如本性永遠都與我們同在。

真如本性就是我們各自所懷有的寶藏,要找到這真如本性,就要循一條路去了解本性所藏處。但是我們平時都不用功,不知道這條路要如何走?才能找出心靈這片大地。

在這過程中,一念輕動入迷途,因為我們心理地圖沒有看清楚,沒有用心找出來,心理的妄念一旦輕動,路就偏了,一點點偏差,方向就差很多了。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時時要自我警惕的重點,毫釐之差,迷途千里,想要再回來就險道重重,困難很多。

佛陀施權教,就因為我們眾生是如此的鈍根、小器,且心量狹窄,不適合這種宏觀的大法,故不得不施權,以譬喻一切。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多年了,一期壽命也將近入滅時,留著七年的時間講大法;《法華經》這部大乘經講了將近八年的時間才說完。

因為眾生的根機還是離得很遠,佛陀就要殷殷善誘,講過去、說將來,譬喻在現在。還是在施權,要如何引導人人走過五道的險道;離開五道,還要越過三界。切莫一念無明輕動,又走向險道去,這時就要很謹慎用心,時時提高警覺。

要越過五道,經過三界,走到廣大菩提大直道,一眼望去無盡期,道路還是很懸遠。這時,大家就會心生疲倦。「施權喻化城寶處」,但是有智慧的導師就告訴他們,前方已經有城在那裡了,再次提起精神來,「遙望寶所就在近」。

「此城非實如權道」。其實這座城不是真實的,這是導師的權巧、方便勉勵大家要向前走。所以,大家要再精進,才能通達寶城,真正能依止的地方。這是提高我們的期待,再勤奮、再精進,往前面的路走去。

佛陀大導師面對眾生,明明知道聲聞、緣覺、發菩薩心的人都有在用功,但要真正到達佛的境界,還是有一段路。「以譬究竟滅度法」,他要用很多方法,讓大家真正能體會究竟滅度,即是大滅度的法,連塵沙惑都要完全去除。就要藉事修心,所有境界都能修練我們的心,才要走這麼長遠的路,到達與佛同等的境界。從起點一直到終點,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