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化城喻品》 守志奉道 其道甚大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5102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069集

佛智圓通道無礙,
博聞愛道道難會,
守志奉道道甚大,
聲聞自覺守小道,
緣覺利根守獨善,
菩薩求法度眾生。

佛法不離世間法,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都離不開佛法。人人若能用心在日常生活中,心不離法、行不離道,自然就慢慢接近佛法了。若只是喜歡聽法、樂於研究,但沒有去體會人間疾苦,要會道就很困難了;只在原地踏步,無法身體力行,自然無法會道。

「守志奉道,其道甚大」,這是佛陀教育弟子要守志、要奉道,我們的志向在佛法中,佛陀教化我們要守好最初那念心,叫做守志。從初發心開始,就要身體力行,叫做守志奉道,若能如此,其道甚大,這是《四十二章經》的一段經文。佛陀教育弟子,不要只是博聞愛道,法聽很多、研究很深,卻沒有身體力行,道必難會。

佛陀這樣教育我們,我們也要這樣身體力行。就如我皈依在師父座下,只是三叩頭,師父慈示我:「為佛教,為眾生」短短六個字。我覺得,守志,就是守住初心。這一生中只為了這六個字而已,覺得路愈走愈廣,這條平坦的道路也愈走愈長,很多人共同走這條路,大家用愛來鋪路,自然這條菩提大道直就這樣走過來,這就是「守志奉道,其道甚大」。

倘若只是聲聞聽法,我知道要潔身自愛,去除煩惱;但是,守在小道。至於緣覺也叫做獨覺,也是利根,他在無佛的時代,能觀周圍境界而體悟人間無常,在人、事、物中,知道這都是無常的道理。但是,他只守在這種無常觀念,卻無法究竟在人間道上與大家分享人生無常、苦難偏多,就是獨善其身。

佛出世,他同樣聽法受法,也是很利根,卻不願意發大心、立大願,這就是緣覺;緣著種種境界,了解道理,卻不願意接受大乘的教法,這就是聲聞與緣覺的根機,守在這種獨善小道,浪費光陰。

至於菩薩,求法只為度眾生。菩薩所求的法不是為自己,是要兼利他人。諸佛出世,他們生生世世都不離佛的教法;無佛世的時代,還是一樣入人群中度化眾生,這就是菩薩,菩薩求法是度眾生。

我們若能守志奉道,「佛智圓通道無礙」。藉因緣度眾生,把握時間不浪費,佛道在我們的生活中,自然就很圓融,不會障礙我們。來人間的因緣有限,聽聞佛法的時間也不很長,能夠聽到大法,普遍於人群有利益,我們做就對了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