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51017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061集
能信恆持不懈,先歎其德,後勸親近不違;
恐其得度復又不信,起懈怠故,勸進之意;
三乘能信所說,受持不退,當得一實乘法。
大通智勝佛所說的《法華經》大乘法,一般人聽了這麼深奧的道理,有疑惑的眾生,經過十六沙彌一一解釋,還是不了解;有的人聽進去,卻還是有疑惑。
所以「能信恆持不懈」,大通智勝佛出定之後,恐怕聽法的這些人對沙彌的年齡起疑惑,或者不相信十六沙彌能說深奧大法,出定之後,要讓大家對十六沙彌更信解,不要懈怠。一直讚歎十六沙彌在過去無量諸佛所,就已經修行、供養,所修的德已經很成熟。希望能讓人人知道,雖然他們年紀輕,但是過去已經無量劫修行,不斷薰習,其德行也已經成熟。
於是,不斷地勸這些聽佛,聞法的人要趕快親近,不要信了又退失道心。所以,先讓大家了解沙彌的德行,再勸解大家要數數親近。數數親近就是累次、累次常親近,不要有所違背,一心相信就對了。
這是「恐其得度復又不信」,擔心這些人聽十六沙彌所講的法,大家相信,已經得度了,卻又懈怠退失這念心。現在的人也是這樣,開始相信時很熱心、很精進,但是過了一段時間,慢慢地信心退失、懈怠心起,不少都是如此。
因此,在大眾中再勸進,勸大家好好地精進。遇到佛法,何其難得啊!就要好好地信受入心,要精進,這是大通智勝佛的慈悲心意。
在大通智勝佛入靜室八萬四千劫中,十六沙彌還是為四眾講說涵蓋三乘的大乘法。就如兩千多年前,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的道場,過去四十多年隨眾生根機說法,但是眾生的根機還是停滯在小乘、中乘。一直到四十二年後,不得不說了,佛陀的本懷,就是希望人人要進步到大乘法。
佛陀在靈鷲山開講《法華經》,他希望小乘、中乘人聽到大乘法,能棄小就大,這是佛佛道同。釋迦佛是這樣,過去的大通智勝佛也是如此。所以,在那個道場之中,十六沙彌所講說的法,「三乘能信所說,受持不退」。
小乘、中乘,發心修大乘的人,共同在道場中聽十六沙彌分析大通智勝佛的法,大家信解受持。若能受持不退,「當得一實乘法」。不論你是小乘、中乘與大乘,同樣都能得到一實乘法。這是大通智勝佛為十六菩薩沙彌做見證,同時也是勸誘人人一定要相信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