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化城喻品》 內因外緣 自利利他

0觀看次
A- A+

 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5101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058集

內因外緣自利利他,
聖妙之德甚為希有,
普令得入一實乘法,
度一切眾令入佛慧。

一切都是因緣,因在內、緣在外,日常生活都不離開因緣。心如何想,外面就怎麼做,造作是好或不好,再回歸到內因;內因就是種子,種子就是結果,結果就是由不得自己的苦。這種由不得自己的苦,是來自於過去種子的因、現在所得的果,那顆種子的因成就外緣,外緣的力量引起內心這一念,就用力去成就外面的緣,這是互相吸引。

修行就是修在這裡,內心與外境,該不該取著?要看我們的內心。外面的境界、我們的眼根、內心的念,這三項會合起來,看到價值連城的黃金,就起盜取之想;是用搶的或者用偷的呢?那個力量就出來了。

偷盜的罪名就成立了,因為當中就是有拿、有搶、有偷,這都是動作的力量。這個力量,其實來自內心的起心動念。內因外緣,外面這些境界,當我的眼根接觸到,內心起貪念,力量自然就出來了,這是內因外緣的可怕。

若看到人有病痛、苦難,我們內心不捨,人生為何這麼苦呢?我能幫助就去幫他。一個人的力量不夠,我呼籲更多人合力一起去幫助他,同樣是內因外緣。這種內因外緣,內因是這個主人,外緣是這群菩薩,這是自利利他,自己做,也請別人一起來幫助那個人,三方面都得到歡喜、感恩。

「聖妙之德甚為希有」,法入心來了,從初發心累積過來,生生世世,成為諸佛,成為菩薩,成就這個聖妙之德。我們所看到的菩薩,是因為累積的德,有此因緣聽到法,累生世中開始累積,有的人已成就,有的人當成就,有的人未成就。

就如那位被幫助的人是未成就,但是去幫助他的人是當成就,諸佛菩薩是已成就;因緣就是從源頭不斷連接下去。同樣的道理,這個種子若能種入他的心,內因堅固,自然外緣會一直幫助他到一生。這顆種子由他內心不斷的因──感恩的心,一直到終老,當他滿懷感恩的心離開時,來生的因與緣會更好。

以此為例,其實,要遇到好人不容易,得到正法更不容易,所以「甚為希有」,人人的這念心很稀有。這念心若不斷修練,助人的心態已經很習慣了,生生世世都是不斷自利、利他,度自己也可以度他人,「普令得入一實乘法」。修行聽法,聲聞、緣覺都能進步到菩薩的程度,雖然時間很長久,自然就能度一切眾生。連一切眾生都有因緣接近佛法,甚至身體力行,自然得入佛慧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