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化城喻品》 佛入靜室 結緣近由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5101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055集

佛入靜室寂然坐,
千萬億眾疑惑無可所咨問者;
故十六沙彌代為覆講,
法華會上結緣眾之由。

前文提及,大通智勝佛講說《法華經》的因緣已經成熟了,很長的一段時間,就是應機逗教,直到因緣成熟,十六沙彌請大法。大通智勝佛開始講說《妙法蓮華經》,十六沙彌全都信受了,聲聞眾中也有信解的人;但是,其餘眾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。

佛宣講《法華經》之後,入靜室寂然坐;就像釋迦牟尼佛講完《無量義經》之後,寂然入定,眉間放光,很長的時間身心不動,大家心生懷疑,這是〈序品〉的經文。可見說完大法之後,還要靜定下來,好好思考法的深義。

卻是靜下來時,有人一聞就心開意解,皆大歡喜;有人聽了了解,卻是信解還未很成熟,還是懷疑著。儘管佛認為因緣成熟,但是眾生的根機還是一樣,成熟者已成熟,未成熟者,還是同樣未成熟。

天地之間,時間的長河是這麼長,空間是這麼大,眾生代代延續下去。接受善法,身體力行;不定性的人,善惡不分,善惡不定,看到人善,隨人善,聽到惡,隨人惡,無始以來,眾生的根機就是如此。

塵點劫以前,大通智勝佛的時代,人性是這樣;到現在,眾生的根機還是同樣,信者自信,不信者懷疑。佛佛道同,過去大通智勝佛是這樣,講大法後就入靜室寂然坐,但還有千萬億種的眾生還是懷疑。有的聽懂,有的聽不懂,有的語言通,有的不通,所有一切生物,心性各自不同。人類是眾生之一,其實還有很多種眾生;可見過去的、現在的、未來的,千萬億種的眾生就是懷疑。

過去的眾生懷疑,佛陀慈悲,今生還是不斷教育;今生再有懷疑,就為他播一顆種子,來生再教導。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眾生,現在有緣、無緣的,還是包含在其中。惡意的懷疑,或者善意的懷疑,或者不了解的懷疑,全都包含在千萬億種眾生中。

這當中有善意的,在法會上聽法之後,信根還沒有很透徹,他想要再問,不過佛在定中。在大通智勝佛時代,十六沙彌對法已經深信、信解了,信受奉行,所以,這十六沙彌就在每個地方開啟法華會,覆講《法華經》。

在法華會上有很多與十六沙彌結緣的眾生,因為十六沙彌覆講,解開千萬億種眾生的疑惑;有懷疑的,聽十六沙彌講出他們聽法的心得,他們所了解的,再向這些人解釋過,每一個都與十六沙彌互相結緣,這是結緣眾。

釋迦牟尼佛也是十六沙彌之一,他在大通智勝佛的法華會上,聽法已經很透徹了解了,結緣在大通智勝佛的道場。現在我們有這個因緣聽《法華經》,相信也是大通智勝佛時代,千萬億種疑惑的聽眾之一。後來經過十六沙彌之一,現在的釋迦牟尼佛再為我們解釋過。

其實,大通智勝佛入靜室,就是為了成就十六沙彌。大通智勝佛了解十六沙彌對大乘法的體解,能夠信受奉行;即便這些懷疑、有疑惑的人,十六沙彌絕對有能力為他們解說,這就是法華會上結緣眾的因由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