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化城喻品》 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51002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047集

八解脫亦稱八背捨,此淨潔五欲;
捨染著心持八背捨,修繫念思惟;
發無漏智慧,斷三界見思惑煩惱;
背捨無明證羅漢果,轉名八解脫。

日常生活中,我們就是緣著無明在行動,所造作的十有八九都是錯誤,這就是我們的人生。要如何才能還滅回去?從憂悲苦惱向上再滅除「有」,一直滅到源頭,滅除了無明,才有辦法回歸我們的清淨本性,這叫做解脫。

「八解脫亦稱八背捨」。八背捨,我們日常生活中都隨著五欲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緣外面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我們的起意被染著了。我們了解,修行不要受這些事物所染著。我們了解三界——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等欲愛已經淨化了,叫做「淨潔五欲」。

「捨染著心,持八背捨」,我們要捨除這個染著,貪、瞋、癡、驕慢、懷疑的無明,持八背捨,就是一一去除世俗習氣,叫做背捨。棄捨煩惱、無明,不再隨順,反過來就是光明、清淨、潔白這條道路。捨去染著的心,持八背捨,叫做「八解脫」。

我們要好好修持,還要「繫念思惟」。我們要常常繫念,常常思惟,法不離心,才不會在五欲中起貪心、起瞋恚心、起癡念,起驕慢、懷疑的心,這些都要一一背捨,好好繫念,才能發無漏智慧;發心修習無漏智慧,我們才能斷三界。

三界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「斷三界見思惑煩惱」,三界中,最嚴重的是欲界;若到色界,這個欲已經減輕了,但還有思想中的愛。到了無色界,只有少分的煩惱還未去除。就如梵天王(編按:居色界初禪天),他們已經修上上善、持上上戒,欲的思想都去除了,已經「斷三界見思惑煩惱」。

「背捨無明,證羅漢果」,這是聲聞、緣覺一定要修習的過程,修行者若不修這些法,十二因緣不斷延續下去,永遠都是由不得自己受業牽引,永遠生死難了。我們去除、背捨這些無明煩惱,叫做八解脫。

外面的境界一直思惟觀想,直到我們自己的身心境界,一直到意識,一直到接觸受與愛等等,我們若能用心了解,才有辦法滅這個緣。回歸回去,滅盡一切無明煩惱,我們要很用心去思惟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