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陳怡君
2015090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036集
真誠發意道在人心親民,
善念如水在地固有明德,
美意誠摯處事人圓格物,
法源諦理本具覺性遍空。
人與人間,彼此一定要真誠,真誠的心來自我們最誠懇的這念誠意、真誠;至誠至真的心意,就是我們修行的道路。待人接物要誠意,對人、對事,無不都在一個「誠」字。這個真「誠」的意念,時時在心,就是「人心親民」。
人與人間一片誠意,清新無污染,沒有抱著不軌的心,我們就是心寬念純,待人接物用一片誠意,人與人要這樣互相親近,即是「真誠發意道在人心親民」。
「善念如水在地固有明德」。其實,人與天地萬物都不能缺水,就如人不能沒有善念。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善念是與生俱來,人人本具清淨本性,也都是一片清淨誠意的善念。
就如水在地,所以萬物並生共榮,能有這麼豐富的物資供應給人類,就因為大地含藏著很充足的水分。水在地,就如人人都有一個固有明德,「明德」也就是我們的佛性。
「美意誠摯處事」,我們要培養真誠善念、美意,很誠懇的這念心來對人,不要有一點點惡意、惡念。「處事」,做事用很好的心,守我們的本分,盡我們的使命。為人群付出,盡人事,用很誠懇的美意,誠懇的心來處事,這就是「人圓格物」,做人的人格就完成了。做事情,待人接物,全都很圓滿。
「法源諦理本具覺性遍空」。其實,人到底在爭什麼呢?要回歸我們的覺性,覺性就是遍虛空法界的真理,我們要很透徹了解。用心在法,用心在道,自然明明德,透徹真如。還有什麼不了解的呢?
我們真正要去了解道理;若失了道理,行為方向就偏差了;行為方向偏差,就完全失去做人的人格。智慧偏差,一念差,念念錯,行為所造作的都是業。造惡業,道德一失,自然善道就一直減少了,一直煩惱重重。
真正為人群付出,雖然貧窮,也是做得很歡喜、快樂。依照人間的道理走,能夠為人群付出,固守好地球,彼此和睦相處,才是真正的人生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