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化城喻品》 十方梵王 請轉法輪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5082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029集

本覺真如能乘真如之道,從因來果而成正覺,名為如來;
乘真如之道而來三界,垂化眾生,故謂之如來,是應身如來。

我們薄地凡夫,道道地地,都要承認自己是凡夫。「如來」,至高無上,好似離我們很遙遠,豈有那麼遠呢?在本質裡,我們人人都與如來同體,如來在我們的身、在我們的心,在我們的本質裡;但是我們還是凡夫,就因為還有很多道理無法透徹。

我們是否願意承認:在塵點劫以前的大通智勝佛,「大通智勝」是源於清淨本性的人間法理,道理自古至今都一樣。否則,只在文字裡面咬文嚼字,永遠都轉不出來。

本覺真如,人人都有本覺的真如本性,是我們的本質遠了,還是事相遠了呢?本質不遠,是事相遠了。在這麼長久的時間、空間,事相變了,但是道理本來無相,永遠都是不變,我們的本覺真如永遠都不變。

但是時空變了,時間不斷地流逝,才有塵點劫的名詞,時間、空間有變動,時間有數字可以算。兩千五百多年前,有這個事,有這樣的人、有這樣的相;有時間、有相,就有距離。

大通智勝佛,這個「大通」與我們人人也是一體,遍虛空法界的道理,源頭就在那裡,只是我們凡夫,不知多久以來就是這樣的無明。

我們是否願意承認,過去無始以來,從一念無明造作開始,經過了無央數劫,一直在因緣果報中循環,在報中又再造因,在因中再結善惡緣;在善惡緣中,不斷累累結果,從果再報,善惡報不斷地循環,讓我們受累累業果。因核果海,因才一點點而已,累生世累積起來的果,到底有多少呢?

我們的本覺真如要如何回歸呢?方法就是「乘真如之道」,「從因來果」,過去我們因為一念無明浮出來,那個種子、那個因,結成累累的果,這輩子就是我們的果。

在生命中造這個因,將因藏入八識田中。付出無所求,這個清淨的因,就是我們從佛性很虔誠地付出,一無所求,一無染著,只是法喜充滿。堅固我們的道心,鋪在這條人間路,就是菩薩道。這就要「乘」,坐這輛大白牛車,走在很豐富的一條道路,即是「乘真如之道」。「從因」,佛心就是因、就是真如,也就是我們的本性。從這個因,清淨的本性,只為眾生有苦難,我們就很歡喜的付出。「來果」呢?粒粒真如種子,都無所求,回歸這念清淨的本性,就是果。我們生生世世一直累積著,最後成正覺,名為如來。

時間不論多久,從塵點劫前的大通智勝佛開始,就是乘本性而來,未來還有很長很久的未來。無相無體形,清淨無染的本覺真如,就需要我們用「乘」,這樣走過來。

「乘真如之道而來三界」。欲界充滿人生的欲念,所有一切的欲化為「色」,只是有形相而已,釋迦牟尼佛沒有起心動念,再超越色界成為無色界。就是用覺悟的本性,無私、無執著,完全只用清淨心,在人群中教育眾生,此即「乘如來之道而來三界,垂化眾生」。

從高而下,一大事因緣度眾生,殷殷為我們教育。生生世世,來來回回在人間,現本覺真如的相修行,向大家說道理,他本身還是無染著,叫做「應身如來」。應身,就是應化,應眾生根機,應這個世間、時代的事相,再來人間度化眾生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