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50722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 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,000集
菩薩以慈悲菩提本覺心,
愍念一切眾生廣行方便,
饒益攝受是為憐愍眾生。
其實,人人都是菩薩,因為人人本具佛性,我們對待人人都要視同菩薩般的尊重。菩薩,只有慈悲心還不夠,還要有菩提心;所謂菩提,就是我們人人的本覺,也就是真如本性。我們的真如本性迷失了,有愛心,也不見得行菩提道。我們要抱持這一分愛心來學佛,希望走上這條菩薩道。
我們都已經走上菩薩道了,卻很容易退轉;菩提道本來是一條菩提大道直,卻是聽到他人直言,我們卻將它曲解了,差之毫釐,就失於千里了。有時,我們有話直說,雖然無心,卻在不知覺中,讓對方聽偏了,耽誤他人入菩提道的時間、因緣,而自己卻不覺知。所以,聽話的人要用直心,說話的人要用很圓融的心,如此才能度人、被度。
慈濟,主張人人要在人群中淬鍊出智慧,用愛心為苦難人群付出。從不同眾生的煩惱、無明中去體會,將煩惱無明轉為菩提。轉無明成菩提,就是成長慧命。
諸佛菩薩是悲智雙運,一直歷練過來。僅有慈悲還不夠,必定要悲智相契,才能運用在人間行菩薩道。人間菩薩道叫做覺有情,覺悟之後,投入有情人群中,自覺覺他,在人群中見苦知福,體會真實的佛法就在日常修行中。
體會佛法,發揮慈悲,契悲運智會合起來,「愍念一切眾生廣行方便」。若能悲智相契,我們這一念悲憫心含藏著智慧,智慧的心念能夠轉眾生的煩惱成為菩提。這種聞法、說法、聽法,就是要在悲智雙運,憫念一切眾生這條路上,入人群中,用方便法接近人生。
人生苦難,就是我們的道場,用感恩心,感恩他現苦相讓我們體會,我們用冷靜的心去付出、輔導他,這就是憐憫廣行方便法,能夠饒益攝受,憐憫眾生。
饒益有情界有四攝法,就是布施、利行、愛語、同事,也叫做饒益攝受一切眾生的方便法。若沒有學這些法,就無法接近佛的真實法,我們必定要用心。
大通智勝佛,就是我們人人的本覺,無始以來,人人都本具。十六王子從佛聞法,再請法,而宣講《法華經》,也就是成佛之道。聽法之後,佛入靜室,一坐八萬四千劫。十六沙彌各自到有緣的地方坐道場,為四部眾廣說《法華經》,這就是聞法者、說法者、傳法者。
現在這十六沙彌已經在十方國土各自成佛了。最後的第十六沙彌釋迦牟尼佛,就在我們娑婆世界成佛。他發願,生生世世要來五趣雜居、堪忍世間,為無明煩惱眾生轉煩惱為菩提。一大事因緣,開示眾生,就是等待眾生悟入,這麼長久的時間。
其實回歸我們人人的本性,也要這樣歷練過,如十六沙彌一樣,聽法、請法,然後再說法。我們要學十六沙彌殷勤精進,叫做「饒益攝受是為憐愍眾生」。我們學佛就是期待未來能成佛,未來要成佛,一定要有這分的慈悲、智慧,要身體力行,去饒益攝受一切眾生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