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化城喻品》 因行圓滿 萬德純淨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


2015072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 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998集

因六度行之德,悲智具足,
因行圓滿悲智;
果圓行滿,萬德純淨,
見者無不獲大吉祥。

修行,自修覺他,這是佛所教育,我們修行者應該信受奉行。六度行,不論出家、在家,人人都能通行,在家有在家行六度行的方便,出家有出家修六度之德的本分,這是佛陀所教育。

佛教徒常常說「大慈大悲」,大慈,就是「無緣大慈」,與我毫無關係的人,我期待天下眾生,人人受福,這就是大慈。菩薩對眾生,期待人人隨心順意,幸福平安,叫做大慈。雖然眾生與我毫無關係,卻是我們期待他幸福,歡喜為他祝福,這種心情叫做無緣大慈。

「同體大悲」,芸芸眾生與我無緣無故,但是我不忍心眾生受苦難,「人傷我痛,人苦我悲」,發自內心無私的大愛,身體力行去付出,叫做同體大悲。我們學佛,要視天下眾生如我的親人,就是要學佛這念心。

「因六度行之德」,我們必定要悲智具足,學會同體大悲,將眾生當作是我們至親所愛的人,不忍心他們受苦難,運用我們的智慧去幫助他。創造幸福給眾生,免除眾生種種的苦難,修行必定要悲智具足。

「因行圓滿」,悲智無缺,叫做圓滿。一再提及「大圓鏡智」,儘管我們修行,什麼道理都懂了,卻是欠缺包容天下眾生的這分心;修行能圓滿,要同體大悲,為天下眾生設想,叫做悲智。長久的時間修行,因行圓滿,「因」就是要付出,「行」救濟眾生的這個種子,生生世世力行,叫做「因行」。從我們發心立願開始,所修的行一直在人群中,完成悲智。

悲,要入人群中去為眾生付出;智,就是在人群中,體會眾生的煩惱、無明如何生起?「煩惱即菩提」,要體會煩惱的因由,才能教導眾生轉煩惱成菩提,這就是「因行圓滿悲智」。

我們過去應該有聽聞佛法,有這個種子,肯定今生此世有此因緣來聽法,這也是我們累世中的其中一世。我們還有來生來世,也是要從這一生的因、行再延續下去,一直到未來生世,到了因行圓滿,悲智完成。

「果圓行滿,萬德純淨,見者無不獲大吉祥」。修行要乘過去的因,在今生此世,把握因緣,在人群中造福、增長慧命,再延續到無量生世,一直到果圓行滿、萬德純淨。

我們一方面造福,一方面在五趣雜居地練就去除無明、煩惱,堅持走在菩提大直道。方向正確,步步向前,「萬德純淨」,修煩惱、去無明,很單純、很清淨。因為煩惱多,我們才要修行,在充滿濁氣的人群中造福業、增長慧命,藉此因緣成就我們心靈的道場。

在人群中修行,去除煩惱,能夠到了純而淨,使見者歡喜,生生世世消除無明,累積德業,就是「萬德純淨」,自然人人見了起歡喜心,將滿心的煩惱都放下了。無不都是吉祥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