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化城喻品》 捨諸珍玩 往詣佛所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陳怡君


2015071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992集

自受用身,
謂自己修因之所感,
稱性受用種種法樂;
自在無礙,
謂之身心自在,
故受用身亦名圓滿報身。

修行,要修得輕安自在,必定要下一番功夫。佛應世人間的因緣,就在這個娑婆世界,也叫做堪忍世界,生活在這片土地,就要堪得忍耐各種的苦。因為這個世界就是五趣雜居。

苦的成因很複雜。我們修行懂道理,來去要很清楚,我們要與佛同心,與佛同一個願;發願再來人間,現在必定要聽佛的教法。兩千多年前佛陀所說法流傳到現在,敬佛如佛在,展開經典便是道場。

每天早上課誦,《法華經》的精髓是《無量義經》,我們每天都在靈山會。法華的精髓,就是利益人群;利益人群,讓我們的心很自在,這就是我們日常所要受用的身。既聞佛法,依教奉行,與法沒有脫軌了,自然「自受用身」,自己在修因所感,我今天同樣依法行。

在日常生活中,只要你看到人歡喜,人家看到你也是歡喜。如法啊!「自受用身」,父母給我們這副身體就要如法付出,叫做修因。修善因,得福緣,這是彼此所感受的。

「稱性」,就是我們清淨的佛性,也就是為善。真如本性即是善,你願意去付出,願意與人相處,彼此之間「稱性」沒有逆向,我們都很歡喜互動、歡喜接受,你稱你的善心,我稱我的佛性,彼此之間稱性受用。

我們每天所做的一切都如法,都很法喜。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,平時的受用身,互相的感受就是這麼稱性、歡喜、受樂。「自在無礙」,自然我們就很自在,沒有什麼障礙。

「謂之身心自在」,只要我們的心都是做好事,人與人間若沒有相互虧欠,自然我們的身心就自在。不論人家對我如何,我自省,問心無愧。雖然還不是很圓滿,但是我「自受用身」,還要再努力。

「故受用身,亦名圓滿報身」。看到大家在這麼多人的道場時時結好緣,人人互相「稱性受用」,得到法樂,這就是我們的道場,人人自在無礙。自受用身,就是盡此一報身,做我們該做的,該修的法就是在這報身,好好地做,希望來生世還是乘法而來。我們也是在日常生活中轉法輪,讓大家皆大歡喜,這就是我們的道場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