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化城喻品》久修證悟 契悲運智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林美蘭


2015071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990集

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,
久修證悟精妙智慧真諦理,
覺樹下金剛座上體解大道,
本覺慧海契悲運智互圓融。

修行,就要體解大道。佛陀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人間,要開示眾生入佛的知見,要指引我們芸芸眾生離開迷途,向於覺道,這就是佛陀的慈悲。眾生不覺悟,佛陀就無法完成他來人間的任務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體會佛的用心。

佛是為眾生出現人間,「久修證悟精妙智慧真諦理」,佛陀在無量劫以來就已經覺悟了,這個無量劫就是塵點劫。前文提到,將三千大千世界磨為塵,再將這些塵化為墨,經過千國土點一點,再經過千國土點一點,直到所有的墨都點完了,時間很久啊!

這麼久的時間久修證悟,其實,在此之前,釋迦佛就在大通智勝佛的道場修行,聽講《法華經》了。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多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,說法這麼長久的時間。那個時代與現在釋迦佛講法的次序一樣,先是二乘,同樣有聲聞、緣覺,之後又是菩薩,所以是三乘說法。

一直到《法華經》的時代,十六沙彌同樣在道場聽《法華經》。大通智勝佛的開示,十六沙彌完全悟入了;待大通智勝佛入定,這十六沙彌就各自到不同的地方,同樣宣講《法華經》。

十六沙彌,最後的第十六沙彌就是釋迦牟尼佛。可見釋迦牟尼佛在無量無始無盡劫以前,就已經悟入《法華經》,悟入精妙成佛之道的大道理。為了要來娑婆這個五趣雜居,堪忍世界度眾生。

但是眾生不但沒有減少,且年年增加。現在,人類的道德一直衰退了,倫理也衰退了,人心一直惶惑不安。佛陀久修證悟精妙智慧的真諦理,到底要如何付出給人類,又有幾個人能接受佛法呢?所以,佛陀累生世以來,不斷來人間度眾生,這是他的願力。

佛陀現相在人間,覺道樹下金剛座上,覺就是菩提,菩提樹下金剛座上,好好地冥思苦想。經過六年的苦行,所了解的法也累積得差不多了。

佛陀用此方式來教育我們,平時要好好了解世間法,體會人間苦,苦是來自於無明煩惱,要入人群中去體會。經過五年的參訪、六年的苦行後,這些法全都體會了,三七日中思惟,完全將心靜下來,在金剛座上體解大道。

天地遼闊,眾生芸芸,無限量的煩惱如何度化?這種「本覺慧海契悲運智」,本具佛性,本來就覺悟了,尤其是過去所修來累積的這個本覺慧海。最後啟動了悲,就是與眾生契為一體,契悲運智,整個融通起來,開悟而成佛了。

現在人心愈來愈複雜了,到底要如何度化眾生?感慨很深啊!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