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5070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988集
如是大通智佛起悲思惟,
同體悲念眾生廣度世間,
如今佛坐三七日靜思惟,
欲度一切發大誓無量心。
無始以來,我們人人本具大通智勝,佛性本具,只是我們眾生心未開解。要如何貼近通達道理,使道理與天地萬物會合為一?理,無形無體,我們要如何貼近這個無形體的大道理?大道理本來就是我們的心所具有,要如何去運用它?面對這些道理不受障礙,要能「體解大道」,就要發無上心。
大通智勝佛在塵點劫以前,就開始修行,時間雖然很長,但是同體大悲還有一點點不足。一直到這念悲心起,入於定中思惟修,就是定了,很多道理透徹了解,入於這種與天地合為一體。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與眾生同體的這一分悲心,思惟修。這時候,「同體悲念眾生廣度世間」,這念心是很重要的。
「如今佛坐三七日靜思惟」。過去的大通智勝佛,現在的釋迦牟尼佛;大通智勝佛坐道場是一小劫至十小劫,現在的釋迦牟尼佛則是三七日間的靜思惟。為了一大事因緣,要廣度眾生,這念心啟動起來,在三七日間靜思惟,發大誓願,行四無量心,欲度一切,這念心生起了。
佛佛道同,每一尊佛都一樣,修行的過程是很長久,但是到了要成佛的關鍵,沒有缺角,大圓鏡智要圓,就不離開發大心、立大願,同體大悲,入人群中度眾生。儘管道理都了解了,就差「欲度一切眾生」這一念;因為四無量心、四弘誓願,是每一尊佛共同的總願。
任何一尊佛都有別願,也都有共同的總願,這個總願就是要度脫一切眾生,要入世立弘願。入世,必定要擴大心,立大願,生「四無量心」,要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要發度盡一切眾生的誓願。入世發大願,這是佛佛道同。
佛是為眾生修行,成佛是為眾生成。在無始劫以前,就已經啟動這念心,生生世世,要在人間度眾生;入人群要有感受,道理才會普遍。當眾生最苦難時,受有心人來關懷、愛心人來救度,用法去接近眾生;眾生接受到這種愛心,就是從苦難中得到法,自然就得度了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