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化城喻品》三智一心 周遍無礙

0觀看次
A- A+
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5070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987集

三智一心本具,淨一心明三智;
微妙非三非一,是一而三故妙;
體圓滿故無漏,用周遍故無礙。

我們的心本來就具足三智一心,只要一念心淨,自然就明三智,這是多麼微妙。人人本具佛性,非三也非一,是一也是三,道理非常的微妙,一心就是三智,三智也是歸於一心。

在理體上,是三、是一,非三,但也是一,這個體與用的道理,真正妙體圓融。於佛來說很分明,於凡夫聽來還是含糊不清。所以,修行不論是理是事,妙體能圓滿,事理圓融。我們若能一心清淨,自然一切法無漏,原來本具的真理不漏失,要用時能夠周遍無礙。這就是大覺者佛陀所得的。

無始塵點劫前,大通智勝佛就已經具足三智。何謂三智?
第一、一切智,就是聲聞、緣覺之智。將佛的音聲入耳根來,聽佛這樣教,我們如是受教,了解世間一切苦、集、滅、道的道理。我們若能清楚世間一切的法,從聞法了解世間一切皆無常,從聲聞而到緣覺的智慧,叫做一切智。

第二種,叫做道種智。道種智就是菩薩之智,知一切種種差別之道法。菩薩了解世間一切,也知道要度眾生,不只知道一切皆空、一切因緣法,他還要投入人群,結好度眾生的緣,在人間體會一切種種差別的道理。

道理本來是平等,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」,偏偏眾生無明糊塗。菩薩相信了解佛一切的教法,現在已到淬鍊的時刻,就是要發心。因為大乘心開始了,起一念心度眾生,這就是菩薩心。所以,菩薩要知一切種種差別的道種智,就要入人群中,在眾生中體會種種差別的道法。

第三、一切種智。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,三智合一心,就是佛智。「佛智圓明,通達總相別相化道斷惑一切種之法者」,這就是佛的智慧。不只了解世間一切法,又能了解眾生煩惱種種的道理,他完全通達了。

總相,就是世間一切相;別相,因為世間眾生的心態各有分別。眾生有多少就有多少煩惱無明,各不相同,就得隨順眾生根機來化度。要斷除他的無明惑念,就要用種種方法。

法本來是平等,佛心是一,法也是一,佛陀就只為一大事因緣,所以種種事理就只在一心。「一心」就是「一念之心」。佛陀的一念心,就是「心性周遍」,我們的心、性,真的是周遍。

我們凡夫,都能心性周遍,這是本來就有,故能「虛徹靈通」,在虛空法界,我們都能暢通無阻。「散之則應萬事,斂之而成一念」,這一念散開,就是「心性周遍,虛徹靈通」,收回來就是一念。

「以心本具萬法」,這個心本具萬法,「而能成立眾事」,行善作惡同樣都是這念心;煩惱無明,或者智慧通達,也在這念心。所以經典有說:「三界無別法,惟是一心造」。三智一心,於理是一,於事分為三,所以非一非三,是一而三;三智一心,一心三智,本來是一體。

從無始無始以前的塵點劫起,我們人人本具一心三智,三智一心;只是我們對法的響應很不足,好事很沉默;若是惡的事情,一點點煩惱就漫天飛舞。希望大家要盡心力吸收佛法,今生此世有此因緣,若不肯好好用心,說不定捨此投彼,無始以來這念心被業力牽引又迷茫而去了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