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授記品》安忍戒定 神智洞達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陳怡君


2015062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974集

安忍不動謂修戒定法,
入不思議境障轉慧開,
徹見事理能解諸經論,
神智洞達辯才樂說法。

安忍不動,修戒定慧,這是學佛者和我們修行者,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所不能欠缺的。修行需要安忍不動,時時日日,過一個輕安的生活,不要凡事患得患失,讓粗重的煩惱來壓迫我們的心。

世間事,看開就輕安自在了,這是修行者的生活態度。我們既然修行,就不該因為世間事物、人事而有壓迫感,必定要輕安自在;要輕安自在,就要忍,與人無爭,與世無爭,與事無爭,自然得平安。

放下人我是非的成見,不要讓人間的無明風煽動我們的心念,心要堅定,叫做安忍不動。在安忍不動中思惟修,這是我們平時要銘刻在心的。

在人事物中,都要思惟修、安忍心,不動搖,才能修戒定法。戒定法是我們的無漏學,修了就不要再讓它漏掉了,我們平時就要修在安忍不動,戒定的心力。

「入不思議境」,自然就「障轉慧開」。煩惱重重,智慧就無法開朗,我們必定要將煩惱、障礙一一撥開,自然智慧就展現出來了。所謂障轉,轉動障礙,智慧就開朗了。

「徹見事理能解諸經論」。慧開,就能徹見人間事與真理。真理無形無體,但是合成起來就是人間事。對人事物透徹看開了,回歸於無形無體真理,若能如此,「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」,自然慧命增長,顯現四無礙辯才,就能「解諸經論」。

神智,就是我們的精神、智慧的精髓,完全開朗了,叫做洞達。佛法要能活用,就要回歸到與科學、天體、人文等會合起來。法要說得讓人人能理解,就要很用心。

佛陀累生累世,在人群中淬鍊,都在無量數佛的道場修行。無央數劫來,他發心立願要在這五濁惡世,五趣雜居,堪忍的世間,引導眾生去迷就悟;他開示眾生,期待人人都能悟入。

我們要時時體會「四諦」,苦諦要聽入心,「十二因緣」,因果不昧,更要遵守戒定慧法,才能看透世間,障轉慧開。這樣「徹見事理」,我們聽法之後有所體會,智慧的精髓洞達,自然辯才樂說。法無礙、義無礙、辭無礙、樂說無礙,叫做「四無礙智」,也是我們要好好用心受持的地方。

佛陀的弟子中,目犍連先佛入滅而去,沒多久舍利弗也入滅了。這是佛最難堪的,這麼大歲數了,身邊的弟子也年邁了,竟先他而去。於是,佛陀就為目犍連授記。

看到上根的人已經受記,佛恐下根弟子「成佛的事情與我無分」,擔心他們會有這樣的念頭,所以事先宣布說,大家都能得佛授記,就這樣安撫他們一下,「不必擔心,我會再為你們授記。」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