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5062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970集
若能住戒定慧布施,
生於歡喜安忍菩提,
修心無間恆持不退,
終得蒙佛授因記果。
佛陀到了晚年時,盼望人人從入佛門開始,了解苦、集、滅、道,更要體會人生,待人處事要謹慎,否則,因緣交結,就是不斷纏綿下去。所以,他說「十二因緣法」,從一念無明妄動開始,就起於行動,接著就是識、名色、六入,一直緣下去。讓我們了解苦,知道因緣的源頭,就要更謹慎,要住戒。
「若能住戒」。守戒,心才會定。我們學佛,心要專、要定,思惟要很清楚;思惟修就是定,有定心,自然不會受周圍環境所影響。心生煩惱,擾動了自己的心志,就很可惜了。
我們既然知「四諦法」,解「十二因緣」,就要謹慎守戒法,定我們的心,才能開啟智慧。智慧一開,世間法、出世間法無不明了,自然發大心、立大願,四弘誓願,四無量心,願意入群眾中去付出、布施。
布施不一定是用錢。有錢的人奉獻他的財物,沒有錢的人,也能用大力量去付出,去幫助人。有智慧的人,布施他的智慧,將這分愛的力量會合起來,幫助更多人。
用智慧度眾生,就是菩薩。入人群中,不受人群的習氣啟動他的瞋怒心,就如南非吳居士一樣。他雇用的司機有不好的行為,但是他一而再,再而三的原諒,用德來感化他,用智慧來度他,悲智雙運。
昨天看到他的司機受證,相信他也是很歡喜,「生於歡喜」,這就是「安忍菩提」。經過這麼長的一段時間,明明知道這位司機偷油犯錯,還是安心僱用他,此即覺有情。
「信為道源功德母」,若要度眾生,要相信人性並非易事。所以「修心無間恆持不退」,這是一段很長的時間,不是一二年、二三年就可以達成;可見,修行要修於無間、長時、無餘、尊重,這樣恆持不退,其實並不困難。
「終得蒙佛授記」。就如目犍連與佛是累生累世,長時間都在修行,相信在座的人人,同樣也是從法華會上來的。佛陀也說,法華會上,人人都有受記的機會,只要我們從初聞法開始修行,長時間恆持不退,總有一天,也會蒙佛授記。
在〈授記品〉,迦葉尊者、須菩提、迦旃延,還有目犍連,已經前後授因記果了。證明我們從初發心開始,要用很長久的時間修行過來,總有一天也會蒙佛授因記果,這也是我們修行的目標。
修行的過程一定要從戒、定、慧;戒、定、慧要從「四諦法」、「十二因緣法」,還有「六度行」。「六度行」,永遠安忍在菩提道中,還要長時修、無間修、無餘修、尊重修;總有一天,我們也會得佛授記成佛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