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授記品》度彼岸 登覺地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林美蘭


2015061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968集

般若於六度中稱為第一,
至誠持忍精進靜思惟修,
諸經諦理現前悲智同圓,
波羅密多度彼岸登覺地。

般若就是我們思想中的精華,這個「想」,是心緣外面的相,將外面的相印在心版上,離開了境界,這個相就念念不忘在我們的心版,叫做「想」。這個「想」,相在心裡一直造作。一切的造作無不都是從心緣境,對外吸收來的就要用心去造作,這叫做「思想」。

「般若」,是我們真如本性的心地風光,它沒有四季分別;曠劫以來,真如本性永在,不生不滅,人人本具。「般若」就是智慧。智慧,在凡夫叫做思想、見解,而在聖人叫做智慧,是清淨無染污的智慧,它能夠行於「六度」。

「六度」就是已經發大心、立大願,乘願力生生世世而來人間,入人群,度眾生,這是智慧,是有目的來的,有因緣應世來的。在「六度」中稱為第一,就是智慧「般若」。

體會真空,徹悟妙有,這就是般若。所有的一切,回歸於真理,是清淨無染,無相無體的真理,這就是佛的智慧。所有的真理,回歸在他的本覺慧海,要用很誠懇的心,入人群中去布施,行六度行。

佛陀覺悟之後,開始入人群講經說法。「諸經諦理現前」。「經者,道也」,走這條菩提覺道,身體力行,入人群統理大眾,這是慈悲;不受人群污染,就是清淨的智慧。「諸經」,所有的經典,經歷菩提覺道,覺有情的路走過來,悲智同圓,叫做「大圓鏡智」,這就是「般若」。

但是,要得到般若,清淨無染的智慧,必定要用至誠、無私的愛去付出,同時還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才能顯出般若智慧來。這就要體會經典的道理,現前出來的無不都是慈悲、智慧。這種慈悲、智慧,我們在人間也做得到。

佛陀講經,如何教育也是道裡。所以,「諸經諦理現前」,佛陀的時代,將道理施教出去,同樣也是諦理現前,真的是慈悲智慧同圓。

「波羅密多」就是「到彼岸」,也就是彼岸度。從此岸到彼岸去「登覺地」。佛陀的時代就是這樣教育,弟子完全了解了,之後身體力行,從凡夫地的此岸,乘著佛陀所說法的道理,衝過千尺浪的煩惱河,到彼岸去,就是「登覺地」。

過去佛陀說法,法留在現在,要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用,人與人之間要如何相處?如何度眾生?度眾生有種種因緣,種種方便法。乘這個法,展現出這個成果出來,這是彼岸度,叫做「波羅密多」,也就是「度彼岸登覺地」,已經讓我們看到成果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