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授記品》 破惑證真 得大智慧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 


20150617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967集

思惟修離妄念謂之定,
淨三業離過犯得戒法,
破惑證真得大智慧法,
正習俱斷得解脫法身。

思惟修,就是心要專、要定,方向要正確,好好地思惟,定心才能離妄念。因為在日常生活中,人我是非、人事物,每天都困擾著我們的心;所以,我們要思惟修,好好了解人與人間的相處。

在修行團體中,我們要顧好自己的心,不要妄加批評別人的缺點。我們也不要自認很圓滿,常常要檢點自己有無犯錯,才是真正的思惟修。否則,雙眼只看別人的錯,就心生厭惡,在人群中起妄念就不對了。

我們要離妄念,就要思惟修。若能如此,自然「淨三業離過犯」。三業,就是身、口、意。我們的威儀、舉止動作,展現在自己身上都要如規如律,身的三業要作為人的典範。

最重要的就是這念心,起心動念不要受外面境界誘引出貪、瞋、癡,必定時時都要思惟修。思惟修才能淨三業,就能離過犯了。說話沒有錯誤,行動不偏差,心念不妄想,全都是正向,如此,我們就能「得戒法」。日常生活中如規律,守戒法,沒有脫軌。

「破惑證真得大智慧法」,智慧是我們人人所追求的。要求得智慧,就要破惑,破除偏差妄念;「惑」,就是很多無明煩惱。對世間道理不只不清楚,所造作的行為都是偏差過犯,這是因為無明惑染污我們的心。

我們已經知道三業要清淨,不斷去除無明煩惱惑的污垢,我們心地久埋著的真如,要用功慢慢地撥開、撥開,原來的真如本性就顯現出來了。人人本具善念,這個善念就是天真的本性,無染的智慧,但要先將惑破除了,才有辦法證真。

「正習俱斷」。《金剛經》說: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。」就如借一艘竹筏,我們以竹筏譬喻法,從此岸渡到彼岸去,自然捨去竹筏上岸,不必背著竹筏走路。所以「正習俱斷」,不必執著,不過要認真。

「得解脫法身」,如此我們就得到「五分法身」──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這就是「五分法身」。

力量要從一心,離開妄念得戒定慧,我們才能淨三業;去除一切無明惑念,才能得到真如本性的法身。這個過程,我們不要掛礙,不要執著在每一天的生活中,好的,壞的,都一直放在心裡,這就是無明。每天都要清除無明習氣,才是我們修行的目標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