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50612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963集
乘如是法而來應化人間,
隨眾生根契機施教諦理,
菩薩心地平正力行淨善,
皈向如來真如自性寶地。
「乘如是法而來應化人間」。佛佛道同,每一尊佛都是乘著法,應化在人間。應化,就是與這個世界因緣成熟而應化在人間,目的就是一大事。
佛為一大事而來開示人間,將無明心念開化,教育、化度他,這就是「開」。讓我們了解苦、集、滅、道,而施種種法,以開啟我們的心門。人間的法不離開苦,真是苦不堪的人生。
凡夫迷了道理,複製無明;諸佛菩薩已經透徹了解這些道理了,所以,「乘如是法而來應化人間」,應此根機、因緣,來到人間「開、示」眾生。
但是,眾生要遇到佛法的因緣,也不容易啊!因為人間壽命不長,短短幾十年,很快就過去了。而且生來隨著因緣無明,而起惑造業,不斷被家業、事業,無明業力纏著,我們要聽到法、親近法,機會很少。因為壽命有限,老、病、死,很快就來到,要得聞佛法難。
而得到佛法之後,是否有利根機,一聞即悟呢?我們已經聽法得法了,但是,法有入心嗎?入了心,有無真正解悟呢?有身體力行嗎?眾生的根機參差不齊,是大根、中根,或者是小根呢?
佛陀就要隨眾生的根,契眾生的機,觀機逗教,等待因緣成熟,才能施教諦理。而眾生要能得到佛法的真髓,也要把握機緣,自我開啟身心,趕緊發心立弘誓願,身體力行在菩薩道上。
「菩薩心地平正力行淨善」。看到佛陀為弟子授記,那依正二報,所依的國土,都是國土平正。其實,國土的平正,也是描述我們自己的心地要先鋪平、開正。
「菩薩心地平正」,因為他「力行淨善」。既發菩薩心,要先清淨我們的心地,身體力行於善法。心若沒有先清淨,即使行善,也無法斷除煩惱、無明。心要清淨,行善才不會再惹來不淨的因緣。
「菩薩心地平正力行淨善」,才能「皈向如來真如自性寶地」,這個「皈」,就是反黑歸白,轉凡夫心向著菩薩的方向。菩薩的盡頭就是如來的真如,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就是真理。這就是佛陀為他的弟子授記未來所得的淨土,其實也就是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,真如自性的寶地,完全都很乾淨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