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授記品》 六度四修 渡到彼岸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5061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964集

制伏煩惱而運行六度到彼岸,
觀察諸法體性安忍深心不動,
智慧照了人法所顯真如之理。

因為煩惱,人生苦難偏多,娑婆堪忍啊!這麼多的苦難,就是煩惱,很多事情都是因為煩惱而苦;因為苦,才叫做煩惱。煩惱製造無明,無明起於行動,因為行動的累積、合成,造了災殃,很多災殃構成人間的苦難,人間受苦,就又回歸煩惱。

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是我們造業的源頭,都要制伏。萬一事情已成,讓我們很操心、很擔憂,既然聽了佛法,我們要趕緊降伏下來。唯有用心制伏煩惱,我們才能運行六度到彼岸去。

運就是要起動、要發心,若不起動這念心,我們就無法運用這樣的法。佛陀教育我們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這六種工具。這六度不分先後次序,是同時並進,無餘修、無間修、長時修、尊重修。我們信受奉行佛陀所教法,六度要同時運用,叫做「運行六度到彼岸」。

這個法,要「觀察諸法體性」,我們平時就要靜下心來觀察世間一切形象。人我是非是如何起?要用什麼方法面對?如何做到心包太虛?如何念純,歸於宇宙虛空的靜寂清澄?我們要細心觀察諸法,要了解一切法的真理。

觀察就是很微細的心,很微細的見解。「觀察諸法體性」,諸法之體與諸法之性。體,就是我們外面看得到的形形色色,對待人的態度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可能無心,卻是對方有意,遭惹來糾纏不清的愛恨情仇。今生來世,我們沒有感覺,對方在背後已經造下很多的口業,對我們不歡喜,來生來世,他就與我們無緣了。

這種體性,每個人的形態,外面種種的境界,我們都要很細心去觀察一切諸法。面對人間事,我們要能安忍,要安於忍辱一切,深心很微細。因為堪忍的世間,是由很多無明惹來的煩惱所造成。過去的煩惱讓我們操心、擔憂,我們必定要安忍,都要經過這一分忍。

不必爭、不必取,我們要安心自在,叫做「深心不動」,也就是思惟修,定心智慧,就是「深心不動」。

「智慧照了人法所顯」。人間世相所顯現出來的,若能「觀察諸法體性安忍深心不動」,自然內心智慧這面鏡子就很清淨了,照了人與法,人間世相諸法顯現在這面清淨的鏡子裡,就是我們的真如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