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授記品》 因中別行 奉覲諸佛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5060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960集

因中別行勤掃僧伽藍地,
成佛依正莊嚴精淨勝金,
破盡妄惑深證論議法身,
其猶出礦精金光色不變。

〈授記品〉正是佛陀要為他的弟子授記未來作佛。成佛的過程要經過累生累世長時間的修行,無間修,不間斷地清除煩惱,不間斷與眾生結善緣,不間斷地求智慧。長時間修行的過程,叫做「因中別行」。在我們長時累劫修行中,在起心動念、見聞之間,心不要被外面的境界誘惑了。心永遠都要有那分思惟修,要很堅定,不論什麼境界,心如在禪中。這要在「因」中,平時都要如是修行。

何謂別行?比如須菩提是「解空第一」,這是他的主修;但是,日常生活在人事物中,所面對的一切境界,都叫做別行。若是迦葉尊者,他的主修就是苦行,他能堪忍世間的一切,只知要將佛陀所說的法入心;梵行、苦修,這是他的主修,另外的,都叫做別行。

同樣的,我們也有個人的專長,僧團的修行生活,也是各人有各人的專長,各人有各人的觀念,但是聽法修行都一樣,各人也都有聞法修行的規則。

「因中別行勤掃僧伽藍地」。過去佛陀的時代,僧伽藍地,也就是修行者安住的寺院或精舍。不論是過去生、現在生、未來生,每位修行者都要疼惜伽藍地,在伽藍地的周圍日日勤清掃,這是生活的規則。

「成佛依正莊嚴」,我們未來要成佛,依報、正報是如何,就要看現在生活中的行為,這也是過去生累積來的習慣、習氣,在這一生中表達出來,這就是不斷的累積善因,殷勤精進的因;有主因,有別因,都在我們的修行中累積來的,叫做「成佛依正莊嚴」。

要很乾淨,精淨勝金,金沙從金礦中取出來,要經過長時間不斷的鍛煉,煉出真金來,叫做精。我們要成佛,未來需要長時間的鍛鍊,成佛的依正報就是莊嚴勝於金,但也要經過長久累積而來。

要長久累積「破盡妄惑深證論議法身」。我們過去就是很懵懂的人生,生生世世到底是如何過來的?應該是虛妄與惑,也是帶著無明來的,所以今生此世很多事情還是有迷惑的無明存在。我們要乘著現在的因緣,聽聞佛法,要去除一層一層的妄惑無明,增加一分理解佛法,通曉人、事、物的道理,就多一分破除無明,此即「破盡妄惑」。

道理了解多了,煩惱無明不再犯了,將我的心得再與大家分享,這種論議,自然就是回歸法身。「法身」,就是將這個法入我們的心變為髓,也就是法髓,亦即我們的心得良能,叫做「法身」。

對人、事、物的道理通徹了,我了解的、沒有犯錯的,我說出來,這就是「論議法身」。論議法身,就是說我們要說的話。但要先破盡妄惑,深深體會將法入心來,再與大家分享,這個法身要傳下去。

「其猶出礦精金」。就如在礦中取出的土石煉成了金,煉出它的本質來,煉成我們的真如本性,體會道理,真諦妙理與我們的真如本性契合起來,叫做「出礦精金」。「光色不變」,我們的真如本性啟發出來了,在日常生活中都很清楚道理,可以再繼續傳下去。

學佛要有這種虔誠的力量,學佛最重要,是要從因中修,從生活中好好地認真精進。修行的環境,也是從過去的時間、空間,過去的人與人之間,長時間累積來的善因、善行。我們今生此世,修行在僧伽藍地,就要付出這分精勤,在人群中用「六和敬」莊嚴道場,很精淨勝於金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