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5053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952集
因中心得無礙憶念淨行,
靜寂清澄因修志玄虛漠,
號名相者因解諸法空寂,
因核果海淨德授證空生。
修行,必定要從因這顆種子,因就是所有道理的源頭。就如我們人人本具真如本性,萬物真理。理,本無體相,但是事出必有因;「因中心得無礙」,若體會到因中的源頭,人人的心就能得到無礙。
我們總是有很多的掛礙,掛礙的心就是煩惱心;修行,就是希望心無掛礙。還要時時憶念淨行,常常憶念,思惟淨行。
聽法不能牢記,只纏在事物名相,若如此,我們的心常常受到污染,心不專、不在定中;我們修行,要修得心專、心定,一切動作都在思惟修中。
時間一直消逝,任何一個空間,所接觸的人、事、物,我們內心都要有這分憶念清淨。在任何地方,對待任何事物,都要有憶念淨行的心。若如此,才能靜寂清澄。
靜寂清澄,是我們修行者最想追求的境界。我們期待靜寂清澄,就要用心修行,回歸源頭,在志玄虛漠中思惟修。我們的身心要很自在,自在於志玄虛漠的心靈境界,沒有事物來擾動我們的心,「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」,就是志玄虛漠。
昨天提到,須菩提已經得佛授記了,未來也能成佛,但是成佛的時間,要再經過三百萬億那由他佛,這麼長久的時間。成佛的時間雖然很長,但已經得佛陀肯定授記了,這個名相是因解諸法空寂。
因為須菩提是「解空第一」,在他修行的過程中,佛陀了解他過去的因,觀察他這輩子如何出家修行,看他現在就了解他的過去,一直有這分諸法空寂。他所修的行,就是體悟空寂的道理,這就是因核果海。
因,種子回歸到最微細的因,剖析起來其實是那個理,只要與緣會合就能結果。若能透徹真如本性,自然道理都會清楚。所謂淨德,了解道理之後,要用很長久的時間清淨我們的心,無明、惑等都要去除,不再受無明煩惱所染污,到最後,淨德現前,就是「授證空生」。
空生,就是須菩提。須菩提已經發大乘心,將來要入人群中教化眾生。教化社會人群,要如何讓他們的心在佛法中自在下來。要行無我度生,無我相去度眾生,就是修在付出無所求,還要感恩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