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授記品》 未得唱名 心懷憂懼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5052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949集

譬若饑人思食渴盼美饌,
逢王膳未得召不敢喫食,
雖聞預證未得唱名授記,
不知名號劫國心中憂懼。

看到佛陀向迦葉尊者授記,未來成佛的過程。其他三位,亦即迦旃延、須菩提、目犍連,他們與迦葉尊者譬喻自己如貧窮子,表達對佛陀所教育的法已經深切了解,同時也發心立弘誓願了,將要入菩薩道,直向佛道。

大家都很期待佛陀能了解他們的心意,盼望佛陀能給他們一個明確的答覆,將來是否也能夠成佛?內心等待之焦急,譬喻像是又渴又餓的人,看到美饌在前,只想趕快一把送進嘴裡,以解飢火中燒。

迦葉得佛授記,已經安心了,後面還有須菩提、迦旃延、摩訶目犍連三位,心態還很不安,「是否接下來唱我的名字,佛陀宣布由我出列呢?」「雖聞預證未得唱名授記」,已經聽到迦葉預知未來將成佛,只是自己還未被唱名,親受佛記。

「不知名號劫國心中憂懼」,三個人都不知道我是否能夠成佛?倘若將來成佛,名號為何?時間還有多長?成佛的壽命有多長?正法、像法有多久?我的國土未來所要度的眾生,又是什麼樣的人?自己一無所知,心中不免憂懼難安。

佛陀還未宣布之前,描述這三位心所渴望著,如飢餓的人冀盼美饌一樣,可見祈求的心多麼懇切。修行,也是如此;我們還沒有真正體會之前,總是有著憧憬般的期待。

無量眾生,各自的心態、習氣千萬種,若不入群眾中,就無法體會眾生的心性、習氣。就如裝飾很美的食物,沒有吃,怎會知道滋味如何呢?一樣的道理。

佛陀殷勤為我們教育,將很深的道理,化為很淺顯的人、事、物。在人間,無不都是在人與人之間起煩惱,在人的心態、思想,不斷惹無明,這都是我們過去的習氣累積來的,現在要斷煩惱,必定要去除無明習。

我們要成佛,唯有行菩薩道;行菩薩道,必定要斷盡煩惱,否則「本欲度眾生,反被眾生度」。所以,佛陀盼望弟子煩惱斷除,真正入人群中。在家菩薩行善法,讓他累積善因緣,來生來世接受佛法,能夠發心出家,同樣在修行中斷盡煩惱,發大心入人群。這是悲智雙運,用譬喻讓我們了解,感佛恩,就要好好把握時間,把握因緣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