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授記品》 無漏福慧 為最後身

0觀看次
A- A+

 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林美蘭


2015052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942集

斷除諸煩惱清淨定慧無漏,
無量數劫修福慧為最後身,
思惟修無漏證二乘無學果。

修行,要斷除煩惱,我們的心才能夠清淨無染著;無染著的心才能夠定,定而生慧。戒、定、慧三無漏學,是我們修行者不可缺少的。

堪忍世間,事事都要提高警覺,才不會受煩惱無明來染著我們的心,方法只有一項──六度行。你甘願付出、布施,同時還要修戒行,要堪得忍辱,忍辱行堅定,才有辦法精進。

精進是我們修行不退轉的道路,如此,我們的心才能專而定,定才能啟動智慧。所以,斷除諸煩惱,是我們必定要修的行。

我們要修的是無量數劫,不是短暫的三、五年,也不是一輩子就能去除,這種無明煩惱是累劫不斷累積來的,無明佔滿心地,一輩子也無法掃除,必定要耐心地每天整理。

我們原來的真如本性在哪裡?就在虛空法界。盡虛空、遍法界的真理,無不都是我們的如來本性,也就是清淨無染的智慧;唯有清淨無染的智慧,我們的心宅才能清淨。

心宅在哪裡?《無量義經》有說,從諸佛宮宅中來。心宅,也要好好地自我建設,我們的心量有多大,智慧就有多大。心量若能遍虛空法界,虛空法界的真理入我們的心來。這種清淨而定無限量的境界,不是一生一世,要無量數劫修福、修慧,要入人群中去與眾生結福緣。

芸芸眾生的煩惱要如何去除?眾生有病,要從人的身體去找出病因、病源,這都是有形。在煩惱無明中,要找出煩惱的根源,就要用智慧。從無形去體會,尋覓這個病的道理。

修行的過程要從耳根聞法,了解了法的道理,再用心思惟修,長時間修行四諦、十二因緣、六度,一層一層向上不斷進步,收入了在我們的思想、見識,見識入微細的思惟修。

佛陀鼓勵我們還要再進一步,不只獨善其身,還要轉小為大。我們要在芸芸眾生中去體會煩惱無明的來源、道理,預防自己不要再犯無明,要好好地自我訓練。

塵沙煩惱就在芸芸眾生中,不入芸芸眾生中,菩薩又怎能斷塵沙無明惑呢?經過菩薩行鍛鍊過來,入人群中去增長慧命,這就是「思惟修無漏證二乘無學果」;二乘無學果才叫做最後身。

最後身之後,還有進步空間,就是完全清淨的菩薩,眾生污染不到他。菩薩承佛陀的教法來教導五濁惡世的芸芸眾生,淨化人間,就是我們要用心修行,去除煩惱,清淨定慧無漏,必定要用長久的時間,用很微細的智慧來思惟修,修無漏行。我們凡夫修行,都不離開這些法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