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林美蘭
2015051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940集
先顯國淨眷屬皆智人,
其心慈悲致誠心覲佛,
憐念應化感無量智慧,
無為法遍佛土大莊嚴。
將來,迦葉尊者能成佛,名號「光明」,就因為迦葉所修的因,去除煩惱,心堅定,生活清淨無染著,無為無欲,思惟修在戒、定、慧。是迦葉尊者自投入佛門,修行的過程一向就是如此穩定,心態毫無煩惱。
對迦葉尊者那種堅定的心,佛陀予以尊重和肯定。所以,佛陀向迦葉尊者「先顯國淨」,將來成佛的國土很清淨;不只國土清淨莊嚴,而且他的眷屬皆是智人。
「其心慈悲致誠心覲佛」,因為迦葉尊者要成佛,還要再經過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,不只見佛,還要恭敬、供養、尊重。所以,迦葉尊者能得到那個果,所得到的國土,所遇到的都是智人,亦即「憐念應化感無量智慧」。
這就是過去的因,有這樣清淨的大慈悲心。在見奉覲三百萬億佛的過程中,無不都是在人群中憐憫應化,應眾生根機,化度眾生接受佛法,所以能感應到無量智慧。
「無為法遍佛土大莊嚴」,過去修慈悲心,誠意奉侍諸佛無漏,法一點都沒有漏失,故能感得這樣的智慧,這全是無為法。無為法,就是無漏,真理是無形無體,叫做無為法。
虛空法界的真理,他都納受了,行在無漏法,戒、定、慧,六度萬行,一路這樣走過來。「因」就在「其心慈悲」,修行的因,就是奉侍諸佛很虔誠。從內心憐憫眾生,從外行投入人群,度無量的眾生。付出是無所求,故能感應到莊嚴的佛國與眷屬。
由此可見有因、有果。因,注重在我們內心,信根要深、信解要明,我們若有很深的信根,能解悟佛法,是非清楚,煩惱無明就能去除。去除一分煩惱無明,就得來一分真諦明理,這樣慢慢一直修,內心完全清淨,自然了徹真諦明理,所行就不會有差錯,所度的眾生就是無量數。
時間愈長久,心愈堅定,所度的眾生就愈多,見佛的機會也愈多。常說,時間能成就一切,但是時間也會消磨掉我們的性命。「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」,人人要把握時間,既發心就要虔誠堅定。思惟修,就是禪定,在日常生活中思惟修行,就是智慧現前了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