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5051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937集
為菩提而發心得智慧,
制伏煩惱而行得菩提,
觀察諸法而行得般若,
得無生法忍行得覺道。
凡夫就是糊塗、迷茫、煩惱、無明,糊糊塗塗,受很多無明覆蓋,真如本性不得現前。我們修行就是為了轉迷為悟,希望這念清淨本性能夠浮現出來;要能浮現清淨無染的覺性,唯有好好發心,去除無明。
修行覺悟是一念心;糊塗、無明、沉淪也是一念心,我們要好好發「四無量心」、「四弘誓願」,向著我們發心的方向身體力行,目標一定是到達智慧。智慧能指引我們很準確地往前前進。要得智慧,必定要先制伏煩惱,煩惱若不制伏,智慧就無法現前,這是一個相對的道理。
下功夫是一念心而已。倚仗法,用戒來制伏,防非止惡,不斷調伏我們內心的煩惱;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的心就愈來愈淡,終至不再出現。所以,我們要專心、用戒制伏煩惱,守戒得智慧;外在煩惱不會再來,內在已清淨,自然就得菩提了。
「菩提」就是覺,智慧要從覺悟產生;我們要用功觀察,智慧現前,菩提覺也就現前了,要好好地思惟修。思惟修,時時觀察諸法而行。
我們要先分得清楚世間充滿了無明、錯誤,才會懂得觀察諸法,方向正確的智慧之道,菩提之路。
真理無體無形,遍虛空法界,所有萬物也都有它的理。一旦生病了,醫師把脈了解病症,要用幾味藥來合,才能治這樣的症狀。如果藥理錯誤,就無法調整我們生理的病痛。
同樣的道理,若不去體會人間很多的無明、煩惱,又怎能了解虛空法界,那個無體無形的真理呢?我們既然發心身體力行了,更需要思惟修,也就是定力。
我們的心要定,才能了解現在社會人類到底在想什麼?說的話合理嗎?有否按照道理而行?否則,世智辯聰,會顛覆是非,只是名稱的賢達罷了。
雖然我們對人人都要付出愛,但是凡夫的心念,社會人群很多是非波浪,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是非波浪呢?人的見識有純真、有深入道理嗎?是深信道理的慧命,或者是淺薄的知識呢?我們要思惟修,要觀察諸法而行,才能得到般若。般若,就是清淨的智慧,才能得無生法忍之行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