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授記品》 廣宣諸佛 無量大法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林美蘭


2015050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929集

以智慧等法,破彼貪瞋癡慢疑等諸無明不善之法,
滅生死苦,得無上覺,天人凡聖咸皆尊重,故號世尊。

以智慧等法能夠破除貪、瞋、癡等諸無明;有了智慧,心才會定,有了定,才能專心,懂得忍、懂得精進,我們就懂得戒,懂得布施,叫做「六度」。「六度」──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這是我們學佛的目標。

智慧,也需要前面五項會合起來,我們純真的智慧,才能發生效用。智慧要能發生效用,就要懂得破除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。在日常生活中,障礙我們的道心的,就是這五項。修行者簡單過日子,貪念可能比較少,但是瞋、癡、慢、疑,就要用心檢討。

這五件事,孰輕孰重?人人都不覺知。總以為:是你不對,我發脾氣是應該的,都是別人的錯,引起我的瞋心。這種瞋心一起,癡念就隨後而生。因為癡就是無明,癡念未除,才有瞋,才會發脾氣。

相對於癡,就是智慧;你的智慧還未產生,癡念就未除;有癡,才會有瞋。因為癡念後面接著就是慢,這種傲慢的心。人與人間常常對立,都是因為有我慢心,覺得我的條件比別人好,我所做的事情比你還重要,我所了解的比你們還多,這種傲慢就隨著癡念起來了。

即便建議他可以這樣做;但對觀念稍微偏差、能力稍微不足的人,他就起了懷疑,以為他人故意刁難他。不相信自己能力不如他人,不相信自己所做的還有不足。對自己是偏信,對別人有疑念,這就是我們的煩惱,而障礙自己;偏偏這些障礙、煩惱都無法去除,就會有不善法。

提婆達多,是個很長的故事。總而言之,我們修行要用智慧破除無明,就要修戒、定、慧「三無漏學」,才能「破彼貪瞋癡慢疑等諸無明」。因為貪、瞋、癡是不善法,若沒有戒、定、慧,就無法破除這種無明。

「滅生死苦,得無上覺,人天凡聖咸皆尊重」。修行,最重要的就是要「滅生死苦」,期待得無上覺,不論天、人、凡、聖,都要修十善、五戒。佛陀已經完全息滅生死,貪、瞋、癡等等的無明,修行終於得大覺了,為六凡四聖所尊重,故名世尊。我們修行的目標,正是向著世尊的風範來學習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