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藥草喻品》 住靜思惟 通達諸法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陳怡君


2015043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924集

通教:菩薩得益增長,智慧堅固,了達三界如幻。
別教:菩薩得益增長,住靜思惟,得心通達實法。

通教與別教有所不同,同樣是發大心、立大願,有人根機比較鈍,按部就班慢慢來。他這念心知道不是為自己而修行,要通達道理,入人群去結善緣;不過是一步一步來比較慢,學得充足才入人群,叫做漸教。

雖然是一步一步,按照佛陀所說的教法,他的道心堅固,智慧堅固,了解通盤的道理,已經了達三界如幻。若是聲聞、緣覺,只知道苦集滅道,知道三界如幻,卻欠缺那分堅固智慧的心念;這就是聲聞和菩薩的不同。

通教與別教又有一點點差別,通教就是「我既發心,道心也堅固,我了解世間一切幻化無常,不只了解,還要身體力行」,不過就是比較緩慢。若是別教,就是頓,頓就是利根。「菩薩得益增長」,他接受佛法,了解道理之後,心馬上定下來,入於靜思惟,得心通達實法。

通教是「雖然我的心已經接受大法,但是我要一步一步走」,若是別教,「我了解了,通盤接受」,是分明清楚的了解,沒有疑心,完全收入在內心,發大心,向前前進,通達實法,叫做別教。

道理了解,很迅速地投入人群,除了智慧堅固,心又完全靜思惟,入清淨無染、思惟的境界裡,他能來回人間,入人群,不受污染,是很睿智、很利根的人。就如大樹一樣,法水一投,從大樹葉而入枝,透過莖而透到根部入地,從地慢慢釋放,又從地面不斷吸收水分,以滋養這棵大樹。

修行,付出不只無所求,還要感恩,因為芸芸眾生煩惱無邊無量,菩薩發願,誓願度無邊無量的眾生,入人群去造福。無量無邊的眾生,就要有無量無邊的智慧覺道,觀察眾生根機,對機逗教。

要教育對方,自己要先上求,吸收佛陀甘露法雨,應用於教導眾生,所以眾生是成長我們慧命的養分。所以,菩薩是從佛受教,了解道理,再從眾生中去體會苦、集、滅、道的道理,以增長他的智慧,這是相輔相成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