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陳怡君
2015042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922集
執持聲覺自度中上藥草,
菩薩智慧堅固明境如幻,
求最上佛果是小樹增長,
聞法歡喜十地大樹增長。
人生短短幾十年,煩惱無明惑重重的覆蓋,就如我們的真如本性,被累積的塵沙埋得很深了。我們追求佛法要如考古學家的精神,篤定這個地方,就要好好地探討,撥開如山的塵沙,慢慢地將無明、煩惱,垃圾清除掉,才能見到我們亮麗的真如本性。
聲聞、緣覺,不知經過幾生、幾世接受了佛法,受持過十善、五戒,已經種下聞法的因,能夠幾生世中聽聞佛法,啟發他這念專心修行的心。雖然依法去除煩惱,但是獨善其身,是執著在聲聞乘。
若是緣覺,比聲聞更超越,他可以接受佛陀更深的因緣果報觀,甚至知道人生起一念無明,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......十二因緣的循環,由不得自己。緣覺了解因緣果報可怕,所以他拒絕再來人間。
這種自度,雖然是獨善其身,卻是他的煩惱全都清淨了,只留著塵沙惑,還不敢發心立願,名為中上藥草。小藥草,就是天人接觸佛法,修十善、五戒。聲聞是中藥草,緣覺是上藥草,從他們修行的層次來說還是草,能自治,但無法救度人間。
「菩薩智慧堅固明境如幻」。菩薩智慧堅固,悲智雙運,超越自己的享受,他願意令眾生得離苦,不為自己求安樂。因為他透徹了解世間一切都如夢幻泡影,他不執著了。聽聞佛法後,他願意發心立願,四弘誓願、四無量心,投入人群中。
這是因為他透徹道理,人生的苦難,需要以道理去說明、去度化。聞法者,要當說法者,還要當傳法者。菩薩已堅固道心,不受人間的煩惱無明,這種幻化的境界困擾他的心,這就是菩薩的智慧。
「求最上佛果是小樹增長」。這就是初發心的初地菩薩,聽法歡喜,甘願投入人群中去。他求上進不為自己,是為眾生,這就是初地菩薩發心,已經成為小樹,小樹更需要法的雨露來滋潤,小樹也會慢慢地成長。種子發芽,成為小樹,然後變成大樹了。
「聞法歡喜十地大樹增長」。從初地開始,一地一地向上前進,堅固道心,一直到法雲地,一直到妙覺,叫做大樹。所以,我們學佛必定要去除小我,堅定我們的道心。世間的無明煩惱,全都是幻化,再親愛的也是短暫,再大的煩惱都是虛幻,隨時間消逝,我們要把握因緣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