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藥草喻品》 自知作佛 決定無疑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林美蘭 


20150422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916集

立願行持專精大乘佛道,
佛道雖多四無量心為本,
常立四弘誓願悲智雙行。

人人每天在聽經,能否化為道去身體力行呢?「斯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,在〈藥草喻品〉中有譬喻:法是一相一味。但是吸收法水的量,就要視個人根器了;若是大根大器,就大量吸收法。

眾生的根機分成五大類,佛陀就要用五乘法教施。一般的學佛者,仍在追名競利,佛陀教導他,要永久得福,就要行十善法,還要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;不要計較,擴大心量,才能修天福。

至於一般人,雖然沒有財物做大善、造大福,起碼也要守五戒,就不會墮落三途。佛陀為一般社會人士所說的法,就是修十善生天堂,持五戒不落三途,保持人身。

若是發心修行出家的,法一定要入心,還要斷除種種煩惱。「集」人我之間的是非,你不只不計較,即使被人欺負、辱罵,這種人事的執著,也要放棄,要破執。聲聞、緣覺都已經破除人我執了,沒有煩惱。佛陀就為他們施「四諦」、「十二因緣」法。

再來,已經去除無明了,沒有人我是非,心不起煩惱,沒有起執著的心;佛陀說不夠,還要斷法執。修行既不是為了享天福、不落三惡道,甚至不是為了「我要斷煩惱,就不要再來人間受業報」。

佛陀說,為了破法執,要發弘誓願投入人群。若了解了,他就「立願行持專精大乘佛道」,不只是發心修行而已,還要行在菩薩道上。

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,就是隨順不同根機的眾生,施用五乘的教法。但是,菩薩法是普遍涵蓋在五乘之中,人人都可以發大心,「立願行持專精大乘佛道,佛道雖多四無量心為本」。

「四無量心」,就是大慈無量、大悲無量、大喜無量、大捨無量。無量就是開闊,「大慈無悔」,我既然發大心了,希望天下眾生都能造福得福,幸福平安,無論遭受怎樣的攻擊,永遠都不後悔。

「大悲無怨」,無怨無尤,不忍眾生受苦難,我們去拔除眾生的苦,不是為自己求安樂。不計較自己付出多少,受苦也不埋怨,叫做「大悲無怨」。

「大喜無憂」,我付出在人群中,人群的濁氣沒有污染到我;我能付出,不擔心人人對我不諒解,我的心還是一片歡喜。「大捨無求」,海闊天空,付出無所求。才是真正的「四無量心」。

「常立四弘誓願悲智雙行」,對外面對眾生,我們要具備「四無量心」,更要堅定立「四弘誓願」。誓願,就是立誓的意思;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雖然眾生無量,怎樣也度不完;不過,我們要學習佛陀曠劫累生世都在五道四生中度眾生的精神。

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因為眾生芸芸,無明很多,不知福、不知感恩的人也很多。我們要立誓斷盡煩惱,才能在眾生群中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。

每個人各種習氣、不同的苦惱,就是我們修行的法門;人生苦難偏多,我們要入芸芸眾生中去體會苦諦,在眾生中學法,所以,法門無量誓願學。法門很廣大,我們要誓願學,一個目標,就是「佛道無上誓願成」。

無邊眾生,我們去度他;無邊煩惱,我們要斷;無量眾生,我們要度;無量法門,我們要學;無上佛道,我們要成。「對的事,做就對了!」方向對了,我們要穩穩地踏步向前行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