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陳怡君
2015041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905集
眾生一切有情含識之動物,
集諸眾緣所生名之為眾生,
曾經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,
十法界中除佛外皆名眾生。
眾生何其多啊!一切有情含藏的動物,都叫做眾生,我們人類也正是眾生之一。因為人是有情,有情就含藏著識,有情的五識,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根,緣著外面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這五塵,從根緣外面的塵,而有識,全都納入我們的第六識。
第六識,也要經過第七識思考之後再來分析,了解了,就納入藏識中,這個藏識就是第八識。講經結束,大家離開這個地方,各就各位,第八識還有記憶,內心再消化,與第七識再互動,第六識緣這個境界。就如精舍的貓狗,每遇到牠們,感覺牠們也是有靈性的眾生啊!
一切有情含識的動物,全都稱為眾生。我們是眾生之一,貓、狗,也是眾生之一。現在,外面群鳥齊鳴,無不都是眾生的聲音。「集諸眾緣所生名之為眾生」。人體有人體的相,鳥有鳥的相,貓狗也都有牠們的相;不論什麼樣的相、什麼樣的體,其實都各有因緣。
不論什麼樣的環境,不論現在修行的心是否堅定,我們都是用眾生的體相來聞法。我們到底是要用大根器來吸收法,或者是用小根器來受法?就要看我們自己的因緣。過去有過去的因緣,現在有現在的因緣;在眾生類中,各有因緣。
「曾經歷眾多生死」,我們不是只有這輩子的父母而已,釋迦牟尼佛曾向一大堆白骨膜拜,說這些白骨頭,都是我累生累世的父母。佛陀經歷的生生世世,每一生世,就有每一生世不同的因緣。
佛陀經歷這麼長久的時間,他所累積的智慧,因緣成熟,成佛了,結集這麼多的經典流傳下來。兩千多年後的我們,可以按照佛法所指引,修持戒、定、慧,深研經、律、論,讓我們依根由走這條路,但要經歷很長久的時間。
我們聽經,知道成佛還要很長久的時間。佛陀告訴我們,一切都要我們自己去累積,佛陀只是為我們指出一條路,繼續下去的路要我們自己去開、自己去鋪,對準方向。我們修行的過程,就如鋪路一樣。
「十法界中除佛外皆名眾生」。「十法界」,就是六凡四聖。「六凡」就是六道眾生,「四聖」即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叫做「四聖」。
聲聞,就是依聲音聽法入心。緣覺、辟支佛,是緣境界的無常,而體悟道理。菩薩,聽聞佛法,配合著觀境界因緣,而發大心、立大願;一邊度眾生,一邊「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生生世世行在菩薩道上,直到成佛。
佛就在十法界中的最頂端,已經完全解脫了。「十法界」中,除佛之外,九法界皆名眾生。佛就是能說法者。他度眾生,無分別,說了很多畜生類也有佛性的因緣故事,要讓大家了解,出世度生的因緣沒有差別。
諸佛對眾生無差別,但是對機說法,觀機逗教。眾生根機不同;佛平等的愛,用分別的法來教育,才會有五乘、三乘的名稱來分類,以適應眾生根機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