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藥草喻品》一相一味 隨分受潤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陳怡君


20150407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902集

乾地喻眾生未信者,
密雲彌布集雨普降,
佛所說法一相一味,
三乘種性隨分受益。

乾地,就是乾旱的土地,譬喻眾生的心地很乾涸。我們的心地若沒有甘露滋潤,就像乾旱的大地一樣,即便種子落地,也無法發芽;我們的心田要有水,才能耕作。將心地比喻成大地,「乾地喻眾生未信者」,因為眾生心地乾涸,無法接受法水的滋潤。

「密雲彌布集雨普降」。天空的雲都聚集過來,就要降雨了。就像我們的心地,雖然很乾旱,但若有因緣,自然密雲彌布,得到法雨滋潤。大地也是一樣,要有氣流、氣壓會合,密雲彌布,自然就會下雨;若氣流因緣不具足,雲無法聚集,也不會下雨。

「佛所說法一相一味」。一旦因緣會合了,佛就應世在人間,人間也要與佛有緣,才能聽佛說法。佛暢演大法,各人聽法,各人接受,「三乘種性隨分受潤」。

法都一樣,但是三乘修行者中的聲聞,即便佛陀說的是菩薩法,聲聞將佛聲入耳,佛陀講到要持戒,就是莫作諸惡,防非止惡。聲聞只受持戒的法,持戒能防非止惡,去除煩惱。

若是緣覺聽到,因為人生無常,因緣匯眾,我要很小心,除了持戒,還要精進觀世間法,「一切因緣生,一切因緣滅」,我要從這個道理深入。緣覺所聽到的法,精進是他最受用的。若是菩薩聽到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六波羅密,這是一條修行的康莊大路,菩薩歡喜頓悟,發大宏願,全盤接受。

這是三乘種性。種,就是種子;性,就是能生的堅定。「種性」就是能生這個性堅定的種子。有遇到法,自然成長很快,這就是三乘種性。隨著各自的種性根機,隨分受潤;大地五穀雜糧,都是各自利益眾生。我們自己選種子下種,但是佛陀耕耘眾生心地,希望每一顆種子都綿綿不斷大利益一切眾生。

我們若能發大心,立大願,悲智雙運,投入人群中廣度眾生。只要把握好的因緣,不論種子埋得多深,不論過去的煩惱有多少,總有一天,我們也能撥開煩惱,真如現前。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,就是要結好因緣;佛陀也是來來回回人間,入人群中造福緣、得智慧,福慧雙修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