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陳怡君
2015032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894集
慧心安住法名之為忍,
緣境相決斷說之為智,
深知一乘真實之妙法,
是非事理明斷為實智。
修行要用心將佛陀的教法收納入心來,讓法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大的動力,這是智慧,也就是慧命。凡夫脫離了法,生活隨著時間、空間,人與人之間互相牽引、互相動作,而惹來紛紛擾擾,這就是凡夫的生活。我們既得人身、既聞佛法,要在時間、空間中,成長佛法的慧命,做我們想做的,守我們所成就的法。
念法在初心,不要一旦回歸平常的生活,定心不夠,被惡法一拉就過去了,這就是慧心欠缺安住於法。我們學佛必定要「慧心安住法」,若能身心念法,任何時間、空間,我們都能用安住的法,面對世間法。
安住的法就是忍。我們在世間要堪得忍耐,娑婆世界是苦,苦在欲境現前,無法控制,缺了這個「忍」字,就容易被它拉走了。所以,我們要忍欲,要控制欲念的心。我們要忍於瞋,外面的環境紛紛擾擾,莫須有的煩惱一波一波地來,不要發瞋怒,瞋怒心一發,互相對立,惡緣、惡因,惡果、惡報就在後面。
修行,一定要累生世劫這麼長久嗎?可有速成的法?有人說,人生無常,我趕快求速成道。這就是癡。雖然修行必得一步一步按部就班來,路途很遙遠,只要我們殷勤精進起步走,方向不偏差,總是走得到。所以,我們要忍得下這念癡。
我們若能堪得忍貪、堪得忍癡、堪得忍瞋,就不會受外在的境界所誘惑了。這就是我們內在不斷修,忍一分貪,就是消一分的欲念;忍一分的癡,就是消一分的癡念;忍一分的瞋,就是消一分的瞋念。這種貪瞋癡都是煩惱,只要忍得過,自然就消除過去了,所以我們要在「忍」字上,安住於法。
「緣境相決斷」,我們若能忍,不僅消除前面的貪、瞋、癡,自然慢、疑也一樣會消除。外面的境界一來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這五根,與外面的五塵,所緣的境界來到我們面前,如何決斷是對、是不對?自然我們的意識會很清楚。這就是藉緣境入我們的心,增長智慧。
決斷下來是真實法,過去做過對眾生有利益的,「緣境相決斷說之為智」,如此,心就不虛,會很踏實,這就是智慧。
我們要「深知一乘真實之妙法」。我們要深心信解,在〈譬喻品〉中,深心了解;到了〈信解品〉,深知一乘,轉三為一,入於真實妙法,就是深知。
「是非事理明斷為實智」,有事智與理智,事智就是入人群中,理智就是了解一切道理,不要被煩惱障、所知障給障礙了。大家要用智慧,在人事中要很明確,在理智中要很清楚,這就是實智。智慧這念心要住於法,這個法就是忍,有忍才能安得住,才能消除那些煩惱無明。一步一步用心前進,心與法若會在一起,真的是法喜充滿!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