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陳怡君
20150327證嚴上人講演法華經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892集
為諸眾生倒駕慈航度眾,
逆流而出應身世間大事,
如大雲起無私應物普降,
喻如來大悲愍三乘二道。
佛陀為諸眾生,倒駕慈航來人間度眾生。眾生剛強難調伏,眾生的煩惱就像波濤一樣,一波波密密接接的浪潮,心無法靜下來,所以佛陀倒駕慈航,希望在芸芸苦海中度化眾生。卻是娑婆世界的眾生煩惱多、苦難多,非常難度化;佛陀的一大事,就像在逆流中應身出現人間。
大覺世尊出世、出家、開悟,道理無不收納在本覺慧海中,「如大雲起無私應物普降」。佛陀應這個世間,選擇來到印度的迦毗羅衛國展開人生,他的覺悟涵蓋了大宇宙間很多的道理,包括這個空與大宇宙間這個氣,風啊、雨啊等等,加上大地這種四大會合,有很多的因緣可以形成。將法譬喻為雲雨,普遍在大地間,天地間的大氣流,若能夠很調和,世間就很平安。
與佛法相同,佛陀將所有天地宇宙萬物種種微妙的法,收納在他的覺性慧海中,應因緣而起,就如大雲起。他無私,哪個地方因緣成熟,就普降在當地,這是佛陀來人間出家修行的目的。
譬喻「如來大悲愍三乘二道」,他是應三乘二道而來人間。三乘,就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。二道,即是天道、人道,叫做三乘二道。佛陀如大雲雨,應三乘二道眾生所需要,無私普降。
眾生本性是一,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清淨真如本性,人人本具,無分年齡,與生俱來,永遠存在;但是「習氣不同,隨所依止」,我們的真如本性隨著世間紛紛擾擾的熏習,這念心容易受波動。世間的煩惱、無明波動一起,信解就容易受影響,這就是我們眾生的習氣。
有的人經得起無明波動,他還是甚深信解,信根扎得很深。我們聽法的人,就是住於種種地,是住於人、天地,或者是聲聞、緣覺地呢?或是住在菩薩地?有修行,受法的人,「各居自種姓之地」。各人現在所薰習,就隨各自的根機所接受,就住在什麼樣的地位。性是一,法若薰習得深,自然他的信根不動,行於菩薩道;若是信根不深,就會隨風波動。
「唯有如來如實見之」。如來能了解眾生的心念、思惟,眾生取什麼法在修行?唯有佛陀了解,所以「如實見之」。所以,以其示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這三乘共修道的過程。要走出迷宮,真正找到自性本覺。這也是一條很漫長的道路,要「忍」,要堪得接受考驗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