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陳怡君
2015032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 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891集
眾生根性利鈍,
利之中尤有利,
鈍之中仍有鈍,
根性差別無量,
說法方便無量。
眾生根機真的是很不整齊,經過無量數的無明累積,有利與鈍這兩項煩惱。凡夫都不離開這「五利使」與「五鈍使」。
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叫做「五鈍使」。因為「五鈍使」,會讓我們起煩惱,惹來不斷累積、熏習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不知幾生世以來,我們的習氣一直在累積,不斷複製而起惑,叫做「五鈍使」,也就是煩惱。
迷於理,就是惑;迷在道理中,這個惑叫做利使。迷於事叫做鈍使。理若迷了,就是「五利使」,境界來了,很快就有身見、邊見、邪見,或者是見取見、戒禁取見,都是道理上的「五利使」。
「五鈍使」,是無始以來一直累積累積,看到事情就起心動念,這種貪、瞋、癡,都是在人、事、物中,而起惑造業,叫做「五鈍使」。若能了解眾生的根性就在「利」與「鈍」,就足夠我們修行了。
佛陀對利根眾生說法,對鈍根眾生耐心教育。即便有「五利使」的錯誤見解,反過來聽聞佛法,也能普遍法界。利根者,若能迷途歸返,自然他所做的一切,就是利益眾生,普遍在法界中,這就是利根的好處。
這是佛陀應利根的眾生,大根、大樹、大枝、大葉這樣的人,若施法雨,他吸收的法也很多,量很大,能夠利益很多人。所以,「利之中尤有利」,利根的人只要稍微啟發他一下,就是大根、大機、大枝、大葉。這就是利益眾生。
若是鈍根的人,不堪承擔大任,因為熏習很重,煩惱層層疊疊,佛陀就要用很長久的時間,不斷地耐心陪伴。
「鈍之中仍有鈍」,迷在事相中,還無法深入道理,同樣貪、瞋、癡還是難除,所以「根性差別無量」。同樣是人,但是利、鈍根性的差別實在很大。佛陀就要施大慈悲心,要包容,要善解,好好地耐心施教。佛陀來去在人間眾生界,無央數劫,「說法方便無量」,要用種種方法說眾生能接受的法。
佛來人間為眾生施教說法,眾生是大根、大果;或者是小根、小果?要看眾生的根機。雖然眾生根機不整齊,佛陀還是不放棄。也辛苦了眾生,一念無明要再回到真如本性,所付出的代價,所受的煩惱,真的也是很多。
對世間,我們要看得開,也要解得破,才能得法自在,我們要求消業,去惡從善,惡業不要有,善行要如規律,若如此,就沒有障礙煩惱了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