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藥草喻品》 恆度眾生樂善利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5032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889集

隨循根機堪施教,
如為人天說善戒,
為三乘人說諦緣,
持六度行樂善利。

芸芸眾生,有八萬四千煩惱,表示眾生的心病這麼多;佛陀就要對機逗教、對症下藥,「隨循根機堪施教」。就如醫師開的藥方,要對應病患的症狀。

五乘的教法,十善法不離開身、口、意。

身體有三項,不殺、不偷盜、不邪淫;口要防妄言、綺語、兩舌、惡口。僅僅一張口,就會傷害人與人間的和氣,破壞社會的和諧,又擾亂社會民心。若把它翻轉過來,不只不惡口,還要柔言善語;不只不妄語,還要說真誠實語,傳承善法;不只不兩舌,還要圓滿人與人不同的見解,讓人人和睦,不要搬弄是非。口的四種善業,能教育眾生向真善道。

佛陀教育眾生最重要的就是意,貪、瞋、癡三意業,其實,還要再加上慢、疑。貪,很多的無明煩惱是從貪開始,造作很多對立的無明;對立無明就會有瞋,瞋就會互相傷害。看到人家成功,他的心起怨妒,都是無明、瞋恨,就是癡的行為。

佛陀用心教化,轉貪為善念,不只不貪,還要付出無所求;不只不瞋,還要有開闊的心胸,那種善解、知足、感恩的心,自然瞋怒的火就會熄滅,轉瞋為善。轉癡為智慧,我們通達道理,了解人間世事、因緣果報等等,行善者得福。

所以,佛陀施展十善法教育,能夠受教奉行,轉惡為善,身、口、意三業,延伸到十業,轉十惡業為十善業,依教奉行。福若累積多了,就是生天堂、得福報,或者是人間富中之富。

守五戒──不殺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這是我們不失人身的規則。佛陀教育我們,不可有菸、酒、賭博,不只不殺業,還要護生,顧好家庭,不義之財勿取,願意布施,是我們做人的本分事,也是佛陀為一般眾生所說的法。

佛為人天說善戒,為三乘人說諦緣。為聲聞、緣覺說四諦、十二因緣;發菩薩心的人,就為他們講解六度萬行,讓人人發大心、立大願,做善事做得很歡喜,這種「樂善利」,就是佛陀對發大心的眾生所教育的。

佛陀的教育,我們要承法接受。因為佛陀是隨順根機施教。不論是修人天道,或者二乘,或者六度萬行菩薩道,終歸到達「樂善利」,願意付出,每天都很歡喜,沒有煩惱,才是真正的慧命增長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