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陳怡君
20150312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878集
法雨普潤五眾行者心地,
所有習因種子蒙雨受潤,
根莖枝葉是喻信戒定慧。
聽到外面雨聲淅瀝,就會聯想到外面的樹、草、土都會得到濕潤,大地生機盎然;〈藥草喻品〉形容的大自然界,必定是相生相成,這是天、地、人的自然法則。人生循環也同樣是在大自然的法則中,我們若能循規蹈矩,按照佛法的道理而行,人生自然就能順暢循環。
若沒有法,或者逆了道理,無法循環,就有很多坎坷危機。人與自然界需要順調,生活才能平安。自然界的不調和,來自眾生共造的業力。同樣是人類,我們要互愛互動,何況生活是在人群中互相提供,才能合成很多物資,供應我們生活。若懂得事事感恩、物物疼惜,人與人間互相愛護,人間自然法則就會很順暢。所以,聽到雨聲,就知道外面的境界,雨水潤濕大地,才有樹、草、五榖雜糧的生機,這是我們懂道理,而生出感恩心。
「法雨普潤五眾行者心地」,行者的心地需要有法雨來滋潤。何謂五眾呢?修行者分為有比丘、比丘尼,有沙彌、沙彌尼,還有式叉摩那,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清修士,雖然沒有出家,卻住在寺院裡,以出家行受持佛的教法,叫做清修士,或近住女,同樣要受佛的教誡。
同在叢林中修行,受持佛的教法,彼此要同心和睦,這是「五眾」。再向外推,就是「五乘」。「五乘」,加上在家與出家共同的法,就是人間法與天法。人間守五戒,不失人身;修十戒,十善行,生天堂。加上出家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叫做五乘的教法,全都能稱為「五眾」、「五乘」。這是佛陀為不同的根機,講說人人要接受戒定慧的法。戒法不同,什麼樣的人要守何種戒行,由他的發心,循序漸進,叫做「所有習因種子蒙雨受潤」。
大地上所有的草木或是五穀雜糧,都有不同的種子。同樣叫做人,各人的根機、思想也都不同,長久以來所接受的資訊,養成後天的習氣不同。所習的因,種子就不同了,善因有大、中、小,不同的熏習;法也是隨著大、中、小根機來施教。
「所有習因種子」,不論是大、中、小的習氣,所熏習的善種子,有了雨水滋潤,受到陽光照射,空氣的流動,自然就會成長。大小樹都是隨它的種子,因緣會合,得到雨水滋潤。
「蒙雨受潤」,根、莖、枝、葉都能受到潤澤,譬喻不論我們修什麼行,一定要先信解。我們要相信、要「體解大道」,要「發無上心」。佛陀用一乘法普被一切眾生,希望一切眾生都能信解受持戒、定、慧。我們心中、行動中必定要有戒,自然就不會犯錯。我們能防非止惡,心自然會定,心定就增長智慧,我們要用心去體會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