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021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860集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利物以慈悲為首,
涉有以忍辱為基,
說法以忘我為本,
庶可自利而利他。
佛陀累世修行的心不曾變過。佛陀為所修而成,他無漏,沒有離開道法,長久以來,累生世不間斷的上求下化,具足這麼多的德,修的功、行的德,他的心態與天體一樣開闊,此所以佛能夠成佛。
我們也是一樣,原來這些法、這些道理是共通一致,是這麼的微妙,只是自己還有這麼多的習氣未去除。這種習氣,就是還在變易生死中。
去除了分段生死,但是,微細的塵沙無明,變易的煩惱還沒有完全去除,習氣難改啊!因此,一直不敢發大心。現在了解了,自利之後要再利他。修行不是只為自己,我們要為天下人、要關懷天下事,我們要疼惜天下萬物,這種利物要從慈悲開始。就像佛陀在無始劫以前,在受苦的地獄發那念心,一直以來沒有間斷過的,就是慈悲心,「利物以慈悲為首」。
「涉有以忍辱為基」,慈悲是願意布施,不為自身求安樂,但願眾生得離苦,這種慈悲。但是入人群救度眾生,「涉」就是要經歷很多人間事物。人間堪忍事多,人事物很複雜,要入人群中去,就要有堪忍的承擔,所以必定要以忍辱為基礎。要有開闊的心,能夠耐得住苦。
「說法以忘我為本」,說法者無法可說,不要光是執著我,我是能說法的人,多麼了不起!佛陀也說,說法者無法可說,因為法本來就是自然的道理。天地萬物無不是法,虛空法界無不都是真諦道理。只要我們智慧開啟,心沒有煩惱,去除我執、去除習氣,哪裡還有什麼法可說呢?心胸要很開闊,才能見天地萬物自然法則的道理;忘掉小我,信手拈來無不都是理。
「庶可自利而利他」,能夠這樣,才能自利而利他。修行,透徹了解道理,我們的心自靜,不會受外面的境界所污染。心是無形;佛法所說的心,不過是一種形容,也通指我們的思想和見解。從我們的觀念、思想,希望眾生得到幸福的這個觀念,不如就說「慈悲心」。
我們修行者,聽法之後,了解很多道理,不只是用在自己,還要用在人群中。若能「說法以忘我為本」,慈悲為首,忍辱為基;慈悲在前,忍辱為基礎,若能如此,我們就能自利利他了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