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信解品》清淨梵行 對治不善

0觀看次
A- A+

2015020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 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855集

 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梵者清淨之義,
離過清淨梵行,
菩薩利他之行,
對治一切不善。

「梵」,就是清淨的意思,修行必定要去除種種煩惱、無明。人生為什麼苦難偏多?就因為煩惱無明多,所以造作很多的業,使得人間不得調和,這都是從人的心、人的無明、人的煩惱等等,合成起來就非常的污濁。所以,修行就是要讓我們了解,人人的心如同一面大圓鏡,這面鏡子的本質就是清淨無染。

修行不是一直坐著不動,修行要耐得住磨,不求急,而是要求微細。修行豈能馬上就得神通變化、立能證果?其實修行是要用歲月來磨練我們的心,讓我們的心定下來。師父平常教導的規矩戒律,能做的要積極去做,不能做的要預防不要去觸犯;若有錯誤的見解,就要自我修正,不要被錯誤的見解所誘引而做出不妥當的行為,這就是修行。

只要我們好好地將日常生活照顧好,心要時時守在戒、定、慧,若身、口、意都有持戒,心能夠定下來,我做我的本分事,不論時間有多長,我從人事物中就能得到智慧。

自愛就是自己的身、口、意要謹慎守護好,每天都像在擦拭心鏡一樣。只要方向是對的,就如鐵棍,不論何年何月,只要累生累世用心磨,鐵棍也能磨成一支針。回歸我們清淨的本性,修清淨行叫做梵行。「梵」,就是清淨的意思。

「離過」,才能清淨。要遠離不對的行為、習氣,防非止惡,不要起心動念,叫做離過。我們不只是預防,還要遠離過失,叫做清淨梵行。倘若又被無明煩惱所污染,就失去梵行了。修得清淨行,是我們的本分事。

「菩薩」,修行不只是獨善其身,還要利他。菩薩自利利他,來對治一切不善。因為我們以身作則,不斷在做好事,從我們的身、口、意開始,所做的一切就是利益人群。只要你發這念心,入人群中去身體力行,方向對了,勉勵大家一起來做好事,彼此之間互為修行,互相了解真實道理,以對治一切的不善。

用人間種種的方法來對治一切不善的法,用法入人群中度眾生,這就是「菩薩利他之行」。我們要入人群中度眾生,先要清淨自己的心,自利的同時還要利他,我們才有辦法度人。這是修行者必定要具備的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