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信解品》當願希取大乘智慧

0觀看次
A- A+

20150112證嚴上人講演法華經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850集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林美蘭

凡人不知本性有大般若,
雖證聲聞小果猶存無明,
求法不求智慧無有志願,
非佛有吝於我自不樂大。

人人本具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中具有大智慧般若,可惜人間凡夫並不知道。我們聽法,了解佛性中有無限量的智慧,學佛就要趨向這個大乘法,用心追求本覺慧海的方向。

雖然大部分人平時有在聽法,平時也有認真修行,卻是心量只到聲聞、緣覺的程度,只了解「四諦」、「十二因緣」,知道要斷無明。

聲聞了解苦集滅道,知道「苦」從「集」來,要「滅」苦,就要修行於「道」,要修得不要再去造作,要能斷苦,這是小乘人所證的聲聞小果。若是緣覺,他了解「十二因緣」法,一念無明生三細,十二因緣一直緣下去,同樣帶業再來。他了解要斷十二因緣法,證緣覺果,這是小乘證小果,猶存著無明。

行在菩薩道,還有不忍眾生受苦難的微分煩惱在,所以要入人群中鍛鍊,在人群中造福、成長智慧。小乘行者則不然,他只求法不求智慧。求法只求如何脫離煩惱,不要再來人間,欠缺那分藏在真如本性中的大般若。

用一位貧窮子的故事,來譬喻人人迷失了真如本性;並非真如本性不見了,而是我們自己迷失了,沒有認識自己的真如本性,也不知其中含藏著真如藏性的般若智慧,我們都不知道,才會在外面一直流浪。

這時候,須菩提、迦旃延、摩訶迦葉、目犍連四位,代替所有僧眾起來說話:「非佛有吝於我,自不樂大」,我們一直只想求法,不想求智慧;因為佛陀所說的大乘法,我們以為是對菩薩說的,與我們無關。不是佛陀對我們慳吝,不給我們大乘法,是我們不懂得接受。

「非佛有吝於我」,佛陀說法是這麼的平等,大家聽了,自己就要去接受體會。是我們自己體會不到,不是佛陀對我們有偏私,是我們自己「自不樂大」,一直守在小乘法裡,這是我們自己的過失,不在佛。

現在須菩提等尊者已經知道了,聽到舍利弗能受記未來成佛,人人成佛有分,對自己成佛也有希望了,所以歡喜踴躍,發希有心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