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信解品》出三界了分段生死

0觀看次
A- A+

2014112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827集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陳怡君

五道眾生變異生死,
四生形態相貌形殊,
五鈍煩惱貪等慢疑,
心念雜居五趣共有。

我們凡夫輪迴不斷,今生來世,都不離開五道變異生死。「五道」,天、人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,到底將來我們要往哪一道走?真的是不知道,只能盡量知道。為善,將來生於天堂;守五戒,可以不失人身,時時要自我警惕。

人間苦短,轉眼之間,短短幾十年就過去了。人生的變異就是如此迅速,時間無聲息地一直過去,這種「五道眾生,變異生死」,我們都感觸得到;法,也都在我們的生活中變異不定。

無常的人生啊!生死之間,我們要常常提高警覺,惡的要趕緊排除,善的要趕緊把握,入我們的生命中來,此即是修行。若能防非止惡,叫做「守戒」。在生死中,常常提高自己的警惕心,叫做「定心」。善惡分得明,叫做「慧念」。不論出家或在家,我們學佛者一定要將戒、定、慧守持得好。

「四生」,就是胎生、卵生、濕生、化生,生命呈現這四種不同的形態。我們現在生來人間做人,到底未來是什麼樣的形態?胎生,是貓還是狗呢?貓狗也是胎生,不過,形貌就不是人,可見,形態相貌真是不同,叫做「四生形態相貌形殊」,這就是我們生命中的變異。這種變異形殊,同樣都是生命。

我們輪迴在「四生五道」中,「五鈍煩惱」的習氣都是同樣。「五鈍使」就是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也叫做「五鈍煩惱」。面對外面的境界,讓我們造作,合成了煩惱,待人處事的心態是懷疑或者是傲慢呢?

我們學佛修行,常常要自我警惕,「五鈍使」在人群中發作出去,你和他的好壞緣就這樣定下來了;因為你的形象、聲色,對這個人已經下了一顆善惡的種子,善惡的因緣就此開始。所以,我們要好好培養這念心,看到人就是感恩;有緣來相會,就要互相尊重,彼此互愛。大家共同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,共同一心投入在人群中。

「心念雜居,五趣共有」,「五趣」就是天、人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道,這種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心態的起落,都是在心念中。我們住的娑婆世界,叫做「五趣雜居地」,有好人,有惡人,各人的心思不同,共處在一個地方,叫做「心念雜居」。不同的心念,各懷鬼胎、各懷菩薩心,共同住在這個娑婆世界,卻是很複雜的心態,叫做「五趣共有」。

佛陀為我們施教,我們要好好地透徹了解,這都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,不要疏忽了。我們聽經,不是在聽故事,其中包含了很豐富的法,是藉故事來描述我們看不到、摸不到的真諦道理。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因緣會合而來,也都有很奧妙的故事在其中,也有很奧妙的真空妙有的道理在因緣觀之中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