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信解品》勿執井蛙之見

0觀看次
A- A+

20141102 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 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803集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智德=佛智慧深廣無所不知,
恩德=佛慈悲廣大誓度一切,
斷德=佛所斷一切煩惱斷除,
三德圓,福慧具。

修行,要具足三德。第一,佛要具足智慧之德,所以智慧深廣無所不知。人生糊裡糊塗,非常無明,有時做錯了事都還不知道。佛陀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修行,就是要救度眾生的無明,感化眾生的煩惱,希望我們得到教育,受到感化,去除無明。

佛陀對眾生是恩德,因為佛陀慈悲廣大,誓度一切眾生,生生世世,無可限量。每一尊佛出世修行,就是虔誠求法,也誠意入人群中,發揮覺有情的菩薩道。他成佛只有一個目的,誓願度眾生。

佛陀視眾生如一子,對眾生的恩惠廣大無量,五道四生,所有的生命佛陀都愛,都是他最親的孩子。在〈信解品〉前面提及,父找子是這麼的辛苦,其實是譬喻佛陀尋尋覓覓曾經度化過的有緣眾生,聽法起歡喜心,能夠馬上接受;若是無緣的眾生,佛陀也沒有放棄,做未來得度的因緣。所以說,佛陀的恩德,視眾生如一子,生生世世,他都是尋覓因緣來度化眾生。

再來斷德,因為無量生世以來,不斷隨佛受化,每一尊佛的教育,他都是信受奉行,累生累世一直在斷除煩惱、無明、塵沙惑等,入人群中不斷造福緣、修智慧。

我們修行的目標就是要有智德,否則容易糊塗,做了錯事還不覺知。大陸一則故事。老闆一時的無明,不知道自己的錯誤;從鄉下來的年輕人,不知道法律,誤蹈法網抱走孩子,說來是人生很遺憾的事情。故意又不知,都是無明,也叫做煩惱,這種無明煩惱很多。所以,我們要接受佛陀的教法,知道「眾善奉行,諸惡莫作」,這是佛陀一大事因緣來人間,生生世世修行,三德圓滿,就是佛的智慧與德行。

修行,要去除煩惱,培養自己的智慧;一定要有智慧、慈悲,同時還要斷除煩惱。如若煩惱未斷除,儘管很有知識,也是會犯罪,就如那位老闆和民工,就是缺了智慧。而那位老闆的母親卻是慈悲又有智慧,她不只深明大義,又將民工的家庭帶來城市照顧,有智慧就無煩惱。這就是愛的力量,也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,我們要好好地放在心裡,力行在菩薩道上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