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信解品》父子天性不異

0觀看次
A- A+

2014102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791集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心佛眾生不異,
慎勿恣意拋撒,
故誡道心勿失,
一者為菩薩說,
般若教無漏失,
二者就理如法。

常說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」,佛的心,就是眾生的心,故說佛心、眾生心,沒有差別。只是眾生的覺性為無明煩惱所遮蔽,若能去除無明煩惱,那一片清淨如鏡的心,就與佛同等;故說「心、佛、眾生不異」。

現在有機會學佛、聽法,每天在人事物中都要自我警惕,煩惱不要再來了。「慎勿恣意拋撒」,我們的真如本性要很謹慎,不要動輒污染了我們的心。每天要殷勤拂拭,不讓一點點的煩惱、無明、塵惑等灰塵,沾上這面心鏡。

我們常常在聽法,要自我警惕、自我教誡,法聽入心,不要讓我們的道心又失去了。我們流浪、輪迴在四生六道中,不知有多久的時間了,好不容易現在值遇佛法,不要輕易又失去了道念!

最重要的,「一者為菩薩說」,因為佛陀一大事因緣現相人間,也是為了教我們如何修行。經歷五年的參訪、六年的苦行,甘願經過無數的苦勞,好不容易,剎那間心與天體會合覺悟了,華嚴世界現前。三七日說《華嚴經》,完全暢演他的本懷,說出他內心的境界,這是為菩薩說的法。

佛陀用盡心思,應眾生根機說法,經過「華嚴時」、「阿含時」、「方等時」,一直到「般若時」,最後就是「法華涅槃時」;五時四教,最大的目的,是為眾生開出一條平坦又筆直的菩提大覺道。

「般若教」,就是說「空」;以須菩提為首,向佛表達「窮子」譬喻。「般若」就是智慧,智慧能夠分析是非;「智」就是分別智,「慧」就是平等慧。人人都平等,我們學佛要學得智慧,不要漏失了。

「二者就理如法」,我們每天聽法,法入心,行在法中,如法生活;生活不離開佛法,更要時時發菩薩心,行菩薩道,在菩提道上覺有情。就像慈濟人付出無所求,在人群中不論如何辛苦,都心甘情願。這就是佛心,不忍眾生受苦難。

「人心之性即佛性」,也稱作佛心。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」,我們的心與佛的心沒有異樣。要常常很謹慎,「慎勿恣意」,不要放縱,讓無明污染我們的心,而將自己的真如本性給糟蹋掉了;要時時自我警覺,守在「般若」,智慧不要漏失掉,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方向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