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信解品》應機示生滅

0觀看次
A- A+

2014101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 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789集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謂佛以方便力現生現滅,
示初出家乃至成佛得道,
示範斷惡修善度諸眾生,
一代施教悉成示生滅相。

修行是一條很長的道路,佛陀來人間度眾生,是生生世世,不斷隨著眾生的根機因緣,示現在人間,施大需要。

佛陀身為悉達多太子時,看待人間世相,不只苦在生死,最苦是苦在內心;眾生的心一啟動,煩惱不斷複製,造業愈來愈多。佛陀為了教導眾生,再示相出家,讓人人知道,修行必定要用清淨的心;不受家庭困擾和周圍俗事的煩惱,才能體會天地人間的真理。

出家修行就要耐得苦,要修得無生忍,不論是大自然的境界,或者生活中的苦難,都要堪得忍受。直到因緣到了,他的本性、本覺與天體會合,瞬間智慧法海,發一念心引導眾生的方向要正確。

對待眾生的苦難,佛陀「降尊就卑」,放下他尊嚴的覺悟法身,走入人群中去,投入眾生根機,說最根本的法,就是「苦」。之後,佛陀又告訴我們,修行有很多方法,如「三十七助道品」。一個人對自己的生命若不能透徹了解,就是很苦,所以先讓我們知道「四念處」。

「四念處」──「觀身不淨」、「觀受是苦」、「觀心無常」、「觀法無我」。分不清是非,接受在我們身上也是很辛苦,這全都是我們心的無常。

佛陀來到人間,看眾生是非不分,不捨啊!不得不設種種方便來教誡我們。視眾生的因緣根機,讓他一步步接近法來受教。這是佛陀以方便力現生、現滅。現生、現滅,就是與大家視同平等,只是佛陀現出他的智慧,「示初出家乃至成佛得道」。他離棄皇宮的享受,走入修行的道路,各種辛苦坎坷都經歷過,才能到達得道成佛的境界。

得道成佛之後,用種種方法示範斷惡修善。用過去的因緣作譬喻,用現在人間的生活,人對人的環境來譬喻,所以「一代施教悉成」,一直到佛陀的晚年,全都圓滿了。佛陀將要示寂,已「示生滅相」。

佛陀在晚年時,無法從弟子群中,看到願意承擔未來傳法的人。就像父親年老了,家財很多,卻是孩子還在外面流浪,雖然已經到家了,卻還沒有大志願。

他很擔心,這是譬喻「般若轉教」。這段〈信解品〉,由「解空第一」的須菩提作開場,他在《般若經》中已經體會「空」的道理,所以由他來表白他們的心態。所以「般若時」,要讓大家清醒過來。

「付以大乘空諦」,佛陀開始教育眾生大乘法。「空諦」,一切皆空,心要開闊,不要計較。人之大患,在於有身。所以「大乘空諦,分解真實,隨心入性」,讓我們了解,從山河大地到人體,若「四大」分開,什麼都沒有了。

「今化機將畢,應化機緣將盡」,佛陀應身來人間,化度眾生的機緣將盡了,「已非久住世時」,在世間沒有多久了。「所應度者皆已度訖」,有緣的,所應度的差不多都度了;若是無緣的,「未度者已作得度因緣」。無緣的,至少也和他做好來生能夠得度的緣,所以相約來生。

我們學佛要好好把握因緣,佛陀雖然不在了,我們現在的空間、時間,與佛陀時代的空間、時間都一樣。「天蓋之下,地載之上」,同樣都在這顆地球上,這片天空下。

我們把握時間,來世彼此相度,代替佛陀接引眾生,就如地藏菩薩擋在地獄門前要救眾生;在人間化度,不要讓他造業,他就不會墮落地獄。因為「地獄未空,誓不成佛」,這是地藏菩薩的心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